太極圖蘊含著易經中的太極思想,那黑白交融的圖形,恰似儒家與道家在中國文化中的關系。若將白色比作儒家,黑色比作道家,便能從中窺探到傳統哲學乃至整個中國文化的偉大之處——它們相互交融又相互對抗,共同孕育出了獨一無二的華夏文明。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儒道合一的思想世界。
自諸子百家的輝煌時代至今,近三千年時光悠悠而過,眾多思想流派在歷史長河中幾經沉浮,曾經百家爭鳴的盛景,如今依然活躍于世的,便只剩下儒家和道家。想要領悟儒道合一的精妙,首先得明晰二者的區別。
儒家思想源于春秋時期,孔子是其開創者,孟子則將其傳承與發揚。儒家的核心,是教導人們如何成為一名君子。學習儒家,需從“格物致知”做起,擁有崇高的道德標準并始終堅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教導他人之前,先反省自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的理想路徑,懷揣匡扶天下的遠大抱負,擁有堅如磐石的意志。儒者自幼便需勤奮學習,秉持“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態度,深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享受“學而時習之”的樂趣,因為只有自身強大,才有可能影響他人。長大后,要遵循禮制,克制欲望,明白人類與禽獸的本質區別在于文明與禮制。成年后,面對世間種種,要遠離小人行徑,以正確的方式追求利益,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步入中年,更要心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壯志豪情。儒家思想雖有時聽起來宏大高遠,但家國情懷與民族意識的根源,正是儒家這種舍己為人的精神。
與儒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道家。道家起源于老子,莊子則是其思想的重要傳承者。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甚至主張不要成為儒家所倡導的君子。莊子偏愛與禽獸為伍,認為人生來苦難,不如活得輕松自在。他起初批判儒家是道德的奴隸,過分看重名聲,到后來更是直言儒家的仁愛禮制成為了統治者的工具。在莊子看來,世間對名聲、財富、美貌等的推崇,必然導致內卷和煩惱。他堪稱諸子百家中的“躺平學大師”。
儒家倡導“仁”,期望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愛;道家卻倡導不仁,認為關愛會帶來偏愛,從而產生不公平。儒家主張“有為”,鼓勵人們積極改變自己和世界;道家則倡導“無為”,認為自然的運轉無需人為過多干預。儒家從人的視角看待世界,強調人的行為準則;道家則站在“道”的高度,以跳出世俗的觀念審視萬物。儒家做加法,不斷提升自我;道家做減法,追求“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的境界。儒家講“拿得起”,肩負責任;道家講“放得下”,回歸本性。雖切入點不同,卻殊途同歸。
歷史上,不乏儒道雙修的杰出人物,如春秋范蠡、東漢張良、三國諸葛亮等,他們深刻影響甚至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而蘇軾,更是儒道合一的典型代表。余光中先生曾說:“如果要找一位古人去旅行,不要找李白,他太狂傲,不負責任;也不要找杜甫,他的一生太苦,會很喪;要找就找蘇東坡,他是一個能讓一切變得有趣的人。”李白是道家的超然灑脫,杜甫是儒家的憂國憂民,而蘇軾則巧妙融合了儒道兩家的思想。
蘇軾出生于四川眉山,在父親蘇洵的影響下,自幼接受嚴格的儒家教育。21歲時,胸懷大志的他進京應試,主考官歐陽修誤將其文章認作弟子曾鞏所作,為避嫌給了第二的名次。真相大白后,歐陽修對蘇軾的才華贊賞有加,蘇軾由此走上人生巔峰。然而,這一年母親去世,蘇軾寫下“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此時的他,文字間已初現佛道思想的痕跡。
此后幾年,妻子和父親相繼離世,家中變故不斷。回朝后,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而遭排擠,被調往山東密州。在密州,他因思念亡妻寫下了感人至深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后來,烏臺詩案爆發,蘇軾險些喪命,被貶黃州。這一時期,他真正走向了儒道結合的道路。因罪官身份沒有俸祿,蘇軾只能種地為生,“蘇東坡”的名號也由此而來。他蓋屋取名雪堂,白天耕地勞作,晚上與友飲酒,還發明了東坡肘子、東坡肉,甚至寫下《豬肉頌》。1082年,蘇軾一連創作了六首不朽的詩詞歌賦,其中《赤壁賦》《后赤壁賦》《赤壁懷古》更是流傳千古。
宋神宗去世后,高太后啟用司馬光,蘇軾被召回并官至三品,他從道家思想中抽離,重回儒家的“兼濟天下”之路,修正國家曾經在變法中走過的錯路。但宋哲宗親政后支持變法,蘇軾再次被貶海南。在這蠻荒之地,道家的隱世與灑脫又讓他逍遙自在地生活下來,甚至熬死了宋哲宗。蘇軾一生漂泊不定,歷經無數苦難,卻始終保持樂天派的心態,他的最后一首《廬山煙雨》:“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首尾句相同,盡顯隨心所欲的頓悟境界。
儒道合一,是中國傳統哲學的精髓。儒家決定著中華文明的上限,造就了無數以天下為己任的英雄豪杰,是困境中反擊、順境中進取的精神支柱;道家決定著中華文明的下限,給予人們淡泊名利的寧靜與智慧,讓我們在困境中隨緣自適,在順境中保持清醒。二者剛柔并濟,儒家外剛內柔,雖表面堅強卻易受腐蝕;道家外柔內剛,看似柔弱實則內心強大。人之一生,如同文明的歷史,順境時當如儒家般“達則兼濟天下”,逆境時則應如道家般看透灑脫。正是這樣的文化與精神,讓我們在歷史的長河中始終屹立不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