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之問
從技能培養到思想深耕,職業教育的學術突圍何以實現?
“一本著作如何照亮一所學院的學術底色?”
“當院長化身學術領航者,將如何激活學院的學術基因?”
“院長親自捐贈著作,傳遞的不僅是知識,更是怎樣的治學精神?”
“一本深研馬克思主義文論的著作,如何為廣告傳媒人才培養注入思想動能?”
一場“書”與“思”的盛宴
點亮遼廣院職業教育的學術之光
4月9日,遼寧廣告職業學院圖書館內,一場兼具學術厚度與職教溫度的新著發布與捐贈儀式引發深思——院長高凱征(筆名高楠)教授正式發布新著《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論特色性研究》,同時將該著作連同個人出版與珍藏的248種共計301冊學術藏書捐贈予學院圖書館,構建起從理論創新到資源共建的完整學術生態鏈。這部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學術力作,不僅是中國文藝理論界的重要突破,更是遼廣院“以學術立根基,以文化育匠人”的宣言書,成為遼廣院深化產教融合、強化學術根基的又一里程碑。
學院主要領導高凱征、劉鳳娟、楊克攜全體院委會委員、全體教職工及學生代表,與中國教育在線、中國網、遼廣通訊社等媒體共聚一堂。在圖書館館長王小康主持下,與會者共同見證學院開啟學術研究、教育資源與產業變革深度耦合的辦學新征程。
新著發布會
新著發布會在高凱征院長接受中國文化報、遼廣通訊社聯合專訪視頻中拉開帷幕。在特寫鏡頭前,高凱征院長以“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當代性轉化”為切入點,系統闡述著作如何將經典理論與廣告傳媒職業教育深度融合。當倒計時數字歸零的瞬間,動態光影中漸次顯露出《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論特色性研究》的燙金書封,這本著作在響徹全場的學術禮贊聲浪中揭幕,完成“時間銘刻”向“知識顯影”的范式躍遷。
學院專業建設院長楊克致辭
學術火種的傳遞與育人使命的升維
作為主抓專業建設的楊克院長在致辭中將高凱征院長新著定義為“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的里程碑式成果”,強調其以十章嚴謹架構系統梳理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論發展脈絡——上篇四章聚焦理論創構的歷史邏輯,從馮雪峰的革命實踐論到周揚的政治本體論,揭示理論扎根中國語境的生長軌跡;下篇六章通過朱光潛、錢中文等學者理論的當代重釋,構建起兼具民族性與世界性的學術坐標系。
“這部著作不僅是文藝理論界的重大突破,更是職業院校學術突圍的宣言。”楊克指出,在廣告傳媒技術迭代加速的今天,新著中關于“審美意識形態”“實踐關系論”等核心命題的闡釋,為職業教育注入思想深度。他特別提及書中對“文學道德論”的深化研究,認為這為廣告傳媒人的職業倫理建設提供了理論基石。
他現場發起“博雅讀書月”倡議,以自身為例坦言:“近日通讀新著,書中‘文化自信的生成機制’一章讓我重審職業教育使命,擬定每日固定時段的深度學習計劃。”其即興創作的七律《新書發布記博雅》,以“文論森嚴特色彰”“同鄉以夢助國昌”等詩句,將學術追求與育人情懷熔鑄一體。這場始于新書發布的儀式,在全體師生“以理論之光照亮技能成才之路”的宣誓中,完成學術精神與職教實踐的莊嚴對接。
捐贈儀式——以書為媒,傳承學術薪火
為何捐贈?
高凱征院長坦言:“作為職業教育者,我們不僅要培養技能型人才,還要培養有學術研究意識和成果的師資力量,更要塑造有文化底蘊、有理論深度的時代新人。這本書的捐贈,是希望將學術研究的火種播撒在職業教育土壤中,掀起新一輪學術研究的熱潮,讓理論與實踐在此交融,開出更為璀璨的育人之花。”
“書是文化的載體,更是精神的火炬。”
在簡樸而莊重的捐贈儀式上,高凱征院長親手將著作交予圖書館館長,并寄語師生:“這本書是我對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化四十余年的思考結晶,希望它能成為教師與同學們探索文藝理論、理解文化根脈、助力職業教育發展的一扇窗。”
當劉鳳娟院長代表學院回贈鎏金捐贈證書時,現場鏡頭定格在證書上學術火種永續傳,職教星河共璀璨的滾燙與深情。學生代表向高凱征院長獻上鮮花,致敬其以學術反哺教育的赤子之心。
作為全國高職院校中罕見的學術專著發布范例,這場職業教育學術化破冰之舉的捐贈,拉開了“學術資源共建行動”。此次捐贈涵蓋文藝理論、文化傳播等領域的珍貴文獻,包含高凱征院長個人出版與珍藏的248種301冊學術珍貴藏書:從20世紀80年代臺灣版《藝術心理學》到布滿批注的《文學道德論》手稿,構成中國文論發展的立體年輪,將與學院數字資源庫形成“實體+云端”雙軌并行的學術生態。圖書館同步啟動以“高凱征院長著作”及“高凱征院長圖書捐贈”主題書展引領的“書香潤心,賦能成長”博雅讀書月活動。
高凱征院長,這位從魯迅文學獎得主到職教領航者的學者,用《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論特色性研究》完成了又一次身份融合。作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他始終踐行“理論必須照亮實踐”的治學理念,此次捐贈恰似一部“可觸摸的中國文論編年史”,見證著學術理想從紙頁走向職教現場的知行合一。
學術立校
從一本書看遼廣院的“文化育人”戰略
“職業教育的靈魂,在于技能與思想的共生。”
作為國內唯一以廣告命名的專業高職院校,遼廣院建校32年來,始終以“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使命,而此次發布與捐贈儀式,正是學院從“產教融合”邁向“學術深耕”的關鍵一步。
為何這本書是遼廣院的“學術里程碑”?
理論賦能實踐:書中系統闡釋的“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論特色性”,為廣告傳媒領域的創作與批評提供了方法論支撐。例如,全媒體廣告策劃與營銷專業學生可從中學習“文藝價值論”,在商業傳播中平衡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影視編導專業學生則可通過“文藝本質論”深化作品的思想性。
學術風氣引領:高凱征院長作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魯迅文學獎得主,其著作捐贈標志著學院“學術帶頭人”制度的深化。圖書館館長透露:“這本書將成為我們的‘鎮館之寶’,未來將以此書為核心,定期舉辦跨專業讀書會、學術沙龍,讓理論‘活’起來。”
文化根脈傳承:書中對“中國文論傳統與馬克思主義文論一體化”的論證,與遼廣院“扎根東北文化,服務區域經濟”的定位高度契合。正如新增專業舞臺藝術設計與制作、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的課程設計中,已融入傳統美學與現代技術融合等相關課題,呼應書中“尚用”精神。
遼廣院的學術映射與高凱征院長的深意。
書中強調的“實踐理性”與“社會群體意識”,正與遼廣院“產教融合、服務社會”的理念不謀而合。職業教育不是理論荒漠,而是學術扎根的沃土。這本書的捐贈,是希望師生們明白——廣告創意需要文化底蘊,傳媒技術離不開價值引領。”
沙龍碰撞——學術領航者的“思”與“行”
思想星火照亮職教之路
當午后陽光透過圖書館窗戶漫入會場,高凱征院長與楊克院長同主持人影視與表演系王曄教師就座臺上,思想星火照亮職教新程的沙龍訪談就此開始。
時間煉金術:在與碎片共舞中萃取思想
大二學生劉子浩握著被熒光筆劃滿的日程本起身,陽光在他微皺的衣領上跳躍:“楊院長,大二的我比大一更忙,讀書時間也變得少了許多。您平時工作那么忙,讀書是怎么保持閱讀習慣的呢?有沒有那種抽時間的讀書小技巧能夠分享給我們嗎?”
楊克院長:“看看這個。”他舉起一部磨痕斑駁的手機,屏幕上“通勤書單”文件夾里,《永字八法與工匠精神》《數字時代的書法突圍》等書名次第閃現。例舉利用早餐、運動、休息、乘車等碎片時間進行讀書學習的親身經歷,從多個方面講解“時間折疊術”里的讀書方法與學習感悟。一條條寶貴經驗與師生聆聽的沙沙記錄聲共振。
解讀閱讀本質
書籍是跨越時空的“心靈對話”
數字服務科技系的王盈軒同學接過話筒:“我想請問高院長,在我們人生中有很多不同尋常的事兒,如何在閱讀中和人生閱歷中相互影響?如何在讀書中為我們人生做出規劃?”
高凱征院長以哲學視角回答學生關于“閱讀與人生關系”的提問,系統解讀閱讀的深層價值。耐心講解書籍是作者人生階段的“精神切片”,閱讀實則是與古今思想者的跨時空對話。他以自身研讀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為例,從初讀時的“符號迷霧期”,到識破理論范式重復性的“解構期”,最終實現理論基因提取的“重構期”的過程,解讀閱讀與人生的相互作用。告訴同學閱讀的本質是“認知寄生”過程:通過書籍“寄生”于作者思維系統,觸發自我反思與認知突變。
理論探尋之問
技能教學部代表王晨主任帶著學術與轉化的求解渴望向高院長提問:“書中提出‘中國文論的尚用精神’將為我院新成立的舞臺藝術設計、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兩個新專業的建設發展帶來怎樣的理論與實踐轉化的指導和意義。”
高凱征院長對傳統文論賦能現代職教與新專業建設的創新實踐進行了詳細闡述。針對舞臺藝術設計與制作、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兩大新增專業的發展路徑,高凱征院長提出“動態耦合”理論,系統闡釋中國文論精神向職教實踐的轉化邏輯。在舞臺藝術設計與制作專業建設中,通過“歷史場景數字活化公式”重構《長征組歌》舞臺,借助全息投影等技術,使紅色文化沉浸度提升;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專業則構建“技術-生活雙循環模型”,將前沿工具鏈接入非遺數字化、智慧社區等現實場景,實現技術轉化。強調,兩大專業本質是“文論基因的現代顯影”——傳統文論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的職教創新價值。
產教融合之問
藝術教學部主任沈鶴迫不及待地接過話筒:“楊院長您好,您認為高院長新著將給產教融合項目設立與開展、專業建設發展、育棟梁功能與實效、教育改革方面帶來哪些深遠意義。”
楊克院長談到,高凱征院長的新著《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論特色性研究》為職業教育發展錨定了理論坐標。其核心要點是將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論與產教融合實踐相結合,形成“理論 - 實踐雙驅動模型”。該著作以學院30年辦學經驗為基礎,創新性地提出“四維教聯體”架構,聯動政府、院校、企業、社會四方主體,這將助力學院已經開展和即將開展的產教融合項目,實現需求與專業的精準匹配。“當我們在實訓室運用朱光潛主客關系論調試非遺數字化參數時,實際上是把黃炎培‘使無業者有業’的理念融入當代教育基因。”楊克院長強調,這一模式已凝練成為可推廣的“遼廣公式”,能為中國特色職業教育提供從理論構建到實際落地的系統性解決方案 。
教育成果之問
最后一個寶貴的提問機會被認知教學部安菲主任搶到:“高院長您好,本書將給學院發展、課題研究、職場化校園文化建設、技能提升與就業方面的教育成果上帶來哪些積極作用?”
高院長指出,學術語言與實際管理語言存在差異,但二者邏輯可打通。他認為寫這本書的邏輯性和現實針對性源于對學院發展的思考,且邏輯貫穿于日常講話及各項事務中。高院長強調辦學要遵循邏輯,教學思路即邏輯,邏輯貫穿于理論與實踐學問中,雖表達方式多樣,但本質是關于內在聯系。他還稱這本書如同另一個廣告學院,承載著人生體驗,待大家深入學術領域后,便能通過書理解他指導學院發展的思路 。
沙龍尾聲,五組師生問題擲向穹頂,與兩位院長拋出的理論模型在空中相撞。炸裂的彩帶中,《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論特色性研究》的書頁幻化成千只光蝶,棲息在每張課桌之上。窗外,“以學術之光照亮匠人之路”的影像已悄然扎根在每位師生的心中——今日,我們都是執燈人。
多維共鳴
師生眼中“學術之光”照亮的職教未來
遼廣院建校32年來,始終將“學術立校”與“技能強校”并重。從“1+X”研究學術論壇與證書制度的深化,到“雙師典庫”專家智庫云平臺的建立,再到此次院長著作捐贈,學院正構建“產教研”一體化的學術生態。
院委會會員劉冰委員代表各位委員及教學一線的教授、老師進行發言:
作為學院培養的教師代表,我深感此次新著發布不僅是學術成果的展示,更是職業教育領域學術覺醒的重要標志。高凱征院長以其深厚的學術造詣,為我們樹立了“思想高原攀登”與“產業沃土深耕”的雙重典范。這種“雙螺旋”發展模式啟示我們:職業教育必須實現學術高度與實踐深度的有機統一。
面對“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命題,我們亟需建立“五個對接”機制——產業需求、行業前沿、課程改革、企業需要、人才培養的精準銜接。正如《雞毛飛上天》展現的創業智慧,職業教育更要主動適應時代變革,將學術研究轉化為產業動能。讓我們以此次新著發布為契機,在數字時代重構研究生態,使遼廣院的學術之光照亮更廣闊的山河,為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發展貢獻創新范式。
教師視角:理論如何照進課堂?
影視與表演系老師:“書中論述,將成為我們課堂上不可或缺的必讀材料。在學生拍攝的課堂作品中,我們將呈現用鏡頭實踐‘唯物史觀’的鮮活案例。”
思想政治教學部老師:“我們計劃將書中‘中國文論傳統’內容設計成思政微課,進一步將知行合一等中國文化傳統的精神實質與‘課程思政’深層次融合。”
學生實踐:從理論到項目的跨越
全媒體廣告策劃與營銷專業同學:“我們將以書中‘文藝價值論’為指導方向,開展沈陽文旅設計廣告方案,突出地域文化特色,避免過度商業化,力爭在省市創新創業大賽中脫穎而出!”
影視編導專業張同學:“書中詳盡且獨到的剖析,讓我在拍攝紀錄片時更注重社會價值的表達。”
圖書館行動:讓學術資源“活”起來
圖書館老師:“我們同步推出‘高凱征院長著作’及‘高凱征院長圖書捐贈’主題書展——針對捐贈書籍開發線上導讀課、設立‘院長書單’延伸閱讀區,并與相關專業合作,將理論轉化為文化服務項目,以高凱征院長的書中思想激活學院學術。”
從一本書到一片學術森林
學術之根深植,職教之樹常青
一批著作的捐贈,是一次學術火種的傳遞;一所學院的耕耘,是一片文化森林的孕育。這場學術生態的變革,正以強勁的動能書寫遼廣院職業教育的新范式——這里不僅是技能訓練的技能熔爐,更是思想交鋒的殿堂;不僅是就業導向的搖籃,更是文化自信的沃土。正如高凱征院長所言:“當廣告創意遇見馬克思主義文論,當技術實訓擁抱學術深度,職業教育便能真正培養出‘手中有技、心中有道、眼中有光’的時代匠人。”高凱征院長以書為舟,載著遼廣院駛向更遼闊的學術海洋。在這里,技能與思想并重,傳統與創新共舞——這或許正是職業教育的“中國特色”與“遼廣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