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科倫藥業高層震動:質量掌門人王亮離職引發關注
2024年,中國醫藥創新傳來捷報。科倫藥業旗下科倫博泰研發的新型ADC藥物蘆康沙妥珠單抗(佳泰萊?)正式獲批用于第二個適應癥,成為全球首個在肺癌適應癥上市的TROP2 ADC藥物,引發行業高度關注。與此同時,母公司科倫藥業卻在同一時間宣布終止創新制劑及NDDS項目的募資投向,戰略重回傳統輸液業務。
這是一場極具象征意義的“雙線押注”:一個是前沿創新藥賽道的商業化加速;一個是面對現實壓力下的業務“回歸”。二者之間,是中國藥企在創新與生存之間的艱難抉擇。
創新藥“破圈”:佳泰萊全球首發,科倫博泰迎來兌現期
作為科倫藥業旗下最具戰略地位的子公司,科倫博泰近年已躋身國內ADC藥物研發的領軍者。此次蘆康沙妥珠單抗(SKB264,商品名“佳泰萊?”)成功獲得國家藥監局批準第二個適應癥,標志其在TROP2靶點ADC賽道上的全球領先地位。
據臨床數據顯示,佳泰萊在治療EGFR突變陽性、TKI和含鉑化療失敗后的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中,展現出優于現有治療方案的總生存期(OS)改善。作為首款在肺癌適應癥上市的TROP2 ADC藥物,其市場空間和醫療價值被多家機構看好。
匯豐銀行在最新研報中給予SKB264“高度評價”,稱其憑借強勁數據、醫保預期與渠道優勢,將在中國市場實現快速放量。同時,高盛也認為科倫博泰具備“全球ADC競爭者”的潛力,雖然給予的目標價為239.14港元,低于當前市場價,但仍維持“買入”評級。
目前,科倫博泰還擁有A166(HER2 ADC)、A167(PD-L1)、A140(西妥昔單抗生物類似藥)等管線,多個產品接近商業化節點,2025年有望進入全面收入兌現期。
戰略“回歸”:母公司科倫藥業重投“大輸液”基本盤
與子公司科倫博泰加速向創新藥商業化進軍形成鮮明對比,母公司科倫藥業卻選擇戰略收縮,將募集資金用途從原計劃的高端仿制藥和創新藥制劑項目,轉投其傳統強項——大輸液產業。
這背后,是醫藥行業集采政策帶來的深刻震蕩。第十批集采中,科倫藥業部分仿制藥報價降幅高達90%,使得企業在仿制藥領域投入與回報嚴重失衡。截至2024年,科倫已獲批近200個仿制藥,但大多數產品尚未實現規模放量。
與此同時,公司于9月24日發布公告,正式終止15.88億元創新制劑項目及2.27億元NDDS項目,轉而加碼集約化智能輸液產線建設。這被視作公司在高壓政策下的一次“務實回撤”。
輸液業務一直是科倫藥業的“現金牛”。2023年其輸液收入突破101億元,同比增長近7%。盡管2024上半年該業務毛利有所下滑,但仍是科倫最具確定性的收入來源。
高層震動:質量掌門人王亮離職引發關注
正當公司業務結構調整之際,主管藥品質量的副總經理王亮突如其來的離職再度引發外界對企業內部變動的關注。王亮任職達20年,主導建立了全生命周期質量管理體系,是科倫質量體系數字化改革的重要推動者。
盡管公告中稱其離職為“個人原因”,但據公開信息,其在副總經理中的收入始終墊底(2023年報酬119萬元),引發關于企業人才激勵機制的討論。這一人事變動也讓市場擔憂,在政策高壓與降本增效的雙重壓力下,科倫是否會在質量管理層面產生隱憂。
風險與希望并存:創新商業化兌現 VS 盈利承壓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佳泰萊上市成功,科倫博泰尚未實現整體盈利。根據機構預測,2024年至2026年,其將分別錄得凈虧損5億、9億與5億元。當前市值高達584.5億港元,甚至已超過母公司科倫藥業的499億市值,不可避免地引發市場對其估值合理性的討論。
與此同時,母公司科倫藥業2024年上半年經營性現金流同比下滑25.86%,貨幣資金與短期債務間存在結構性缺口,為緩解壓力,公司已計劃使用不超過16億元的募集資金暫時補充流動性。
科倫藥業與科倫博泰,母子雙線的業務走勢,正是當下中國醫藥產業的縮影:一邊是仿制藥與集采夾擊下的現實回撤;一邊是創新藥商業化加速與國際化沖刺。
這一“守正與出奇”并舉的組合打法,既是戰略選擇,也是企業基因的真實反映。大輸液是根,創新藥是翼。未來,如何平衡兩者之間的投入、風險與收益,或將決定科倫這家醫藥巨頭下一階段的走勢。
來源丨經濟格局
撰文丨九裘小妹
編輯|鄒貓小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