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詹詹、郭小興編輯丨杜海
來源丨新商悟
(本文約為1000字)
4月10日,全球科技界見證了兩大巨頭的戰略分野:谷歌母公司Alphabet高調重申750億美元數據中心擴建計劃,加倍押注生成式AI;相反,微軟卻悄然擱置俄亥俄州10億美元的數據中心項目,并暫停英美澳等地5個關鍵站點建設。這場一進一退的博弈,折射出AI算力投資背后的深層邏輯重構。
一、谷歌的豪賭
當全球科技圈還在為AI算力泡沫爭論不休時,谷歌CEO皮查伊在云計算年會上的表態堅定了他們決心——2025 年將投入750億美元建設數據中心,這一數字是華爾街預期的1.3倍,相當于每天燒掉2億美元。這筆資金將全部用于支撐Gemini模型的迭代、搜索服務的重構,以及為企業客戶提供"AI即服務"的基礎設施。
這種算力基建的超前布局,本質上是在爭奪未來十年AI競爭的制空權。谷歌希望通過規模效應壓縮成本,從而打開企業級市場的萬億空間。這與亞馬遜AWS的"算力普惠"戰略異曲同工,但谷歌選擇了更激進的路徑。
二、微軟的撤退
與谷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微軟突然叫停了俄亥俄州10億美元的數據中心項目。
微軟還表示,將繼續根據投資策略評估站點,并打算在未來某個時間點重新啟動數據中心建設。
彭博社本月早些時候報道稱,微軟已暫停了在美國境內其它州(包含北達科他、威斯康星、伊利諾伊)和英國、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的數據中心開發,這同整體經濟放緩、AI 需求減弱或是建設過程的困難有關。
這一決策背后,折射出 AI 投資邏輯的深刻轉變:
1)需求側坍塌:OpenAI正繞過微軟直接向CoreWeave采購算力,導致微軟Azure的AI服務器利用率從78%驟降至 52%。這種去中介化的趨勢,讓微軟此前規劃的200萬臺AI服務器集群變得冗余。
2)供給側過剩:全球AI算力需求在2024年Q4出現拐點,摩根士丹利測算,現有數據中心容量已足夠滿足2026年前的需求。微軟的撤退,本質上是對行業過熱的修正。
三、行業啟示:AI 投資進入精準打擊時代
谷歌的重資產模式,本質上是在為未來5年的AI大模型競賽鋪路;而微軟的輕資產策略,則是在驗證AI商業化的真實需求。
谷歌押注"通用大模型+垂直場景",微軟則轉向"小模型+行業Know-how"。這種分化將催生兩種截然不同的AI生態——前者追求技術奇點,后者聚焦商業閉環。
正經社分析師認為,AI產業正在經歷大篩選。谷歌與微軟的分野,不過是這場變革的縮影。未來十年,AI 的競爭將不再是簡單的算力競賽,而是生態構建能力與商業洞察的綜合較量。【《新商悟》出品】
CEO·首席研究員|曹甲清·責編|唐衛平·編輯|杜海·百進·編務|安安·校對|然然
聲明:文中觀點僅供參考,勿作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喜歡文章的朋友請關注新商悟,我們將對企業家言行、商業動向和產品能力進行持續關注
轉載新商悟任一原創文章,均須獲得授權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權信息,否則視為侵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