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朝鮮戰場上,他被敵軍俘虜。回國后,他遭遇了很重的打擊。1975年,他選擇了退休。晚年的他,回顧那段往事時,內心五味雜陳。
戰爭背景
1951 年 5 月 16 號傍晚,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一起,總共出動九個軍的兵力,一下子突破了敵軍的防線,開始了第五次戰役的第二階段作戰。經過 5 天的激烈戰斗,把李承晚的第五師和第七師打得落花流水,消滅了敵人 1.7 萬多人。志愿軍的一個師,在這次作戰里負責穿插任務。他們只帶了 7 天的干糧和一部分彈藥,一邊沖鋒一邊戰斗,就像竹子被劈開一樣,一路順暢地直接打到了敵人后方。但是,他們還不知道,戰場上的形勢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
咱們部隊一次又一次打勝仗,可也越來越明顯地暴露出和敵人裝備上的巨大差距。相比之下,志愿軍的武器裝備和運輸工具實在是太差勁了。志愿軍最薄弱的地方就是后勤工作,總共就八百輛汽車,還被美軍飛機炸毀了六百輛。
隨著戰線不斷拉長,運輸跟不上的問題越來越嚴重。每次進攻主要靠部隊自己帶著的糧食和彈藥,所以進攻也就只能持續一個星期左右。美軍摸清了咱們進攻的規律,把這叫做 “禮拜進攻”。等咱們進攻一個星期左右,部隊要轉移的時候,敵軍就趁機大舉反撲,他們管這叫 “磁性戰術”。
5 月 20 號,美軍和李承晚的部隊靠著高度機械化的裝備,很快就把被我軍打開的缺口給堵上了。志愿軍的領導們當機立斷,馬上決定停止追擊。5 月 21 號,彭德懷發電報給毛澤東,同時給各部隊下達指示。但是,咱們沒想到敵軍會這么快就反撲過來。志愿軍 180 師就被敵人用 “磁性戰術” 給隔絕在敵后了。因為電臺被美軍轟炸了,他們和上級已經斷了三天的通訊聯系。
吳成德被俘
全師要怎么突出重圍,這重擔全落在了師黨委成員身上。大家說話都小心翼翼,每個字都反復掂量,畢竟這可關系著一萬多官兵的性命。
師代理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吳成德才 35 歲,可他參加革命都 14 年了,經歷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是咱解放軍的領導干部。他對這支部隊再熟悉不過了。這個師在運城、臨汾這些戰役里,因為特別能攻堅,在全軍都很有名;后來又挺進西北,打到四川,打仗特別厲害,大家都夸。
可現在呢,全師已經斷糧三四天了,彈藥也快沒了,卻還得靠血肉之軀去沖破敵人用槍炮設下的防線。討論的時候,有人小聲提議全師分散突圍。這些經歷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同志,以前有好多次都是靠分散突圍,在老百姓的幫助下化險為夷的。但這是在朝鮮戰場,周圍都是荒山野嶺,地形也不熟悉,部隊要是分散了,就沒辦法集中力量突擊,更難突破敵人防線了。可就這么個錯誤的意見,居然還通過了。
指揮員們騎馬回到自己的團隊,戰士們三個一群、五個一伙,朝著不同方向走了。突圍的時候,吳成德和警衛員、通信員一起飛身上馬,翻過一個山包,往西飛奔。在一個山口,借著照明彈的光,他看到三四百名傷員黑壓壓地擠在一起,有的已經直挺挺地躺著沒動靜了,大多數都疼得直抽搐。
吳成德看著受傷的戰士,心里特別難受,說:“我肯定帶大家離開這兒!” 接著就喊道:“每個干部帶 40 個戰士為一組,現在開始突圍!” 傷員們互相攙扶著,開始往外沖。可敵人的大批機械化部隊擋在公路上,機關槍瘋狂掃射,大炮把每個路口都封鎖了,只有極少數傷員沖了出去,大部分都犧牲了。
吳成德帶著幾十名傷員,左沖右突。不知不覺天快亮了,敵人開始縮小包圍圈。吳成德抬手朝空中開了兩槍,大聲喊:“同志們,跟我上山打游擊去!”吳成德帶著戰士們堅持打了 14 個月游擊,最后 40 多個人只剩下 3 個,實在沒戰斗力了,最終被美軍搜山隊俘虜了。
吳成德后來怎樣了
吳成德從集中營被遣送回國后,遭遇了很不好的事情。他先是被開除了黨籍,還被撤職降了級別,后來被安排到遼寧省大洼農場去工作。在農場干活的時候,他從不抱怨,不管多重多累的體力活,都踏踏實實地干。到了 1975 年,吳成德退休回了家。在這幾十年里,他寫了好多份檢查和申訴材料,每次寫都要提到自己當初是怎么被俘的。
當時,因為指揮出了問題,再加上師黨委通過了一個錯誤的決定,這個師可吃了大虧。好多官兵都犧牲了,還有幾千人被俘虜,這些被俘的人數占到了朝鮮戰爭里志愿軍全部被俘人數的三分之一還多。后來,這個師的師長和副師長都受到了嚴厲的處分。
吳成德是這個師的最高政治指揮員,也是被俘的志愿軍里職位最高的軍官。每次說到這些事,他心里就特別難受,感慨萬千。到了晚年,吳成德在老家山西省運城縣城住,過著很少出門的日子。有句老話說 “敗軍之將不言勇”,他不愿意跟別人聊自己過去的事,更不同意別人寫他的經歷。
他覺得這些事應該留給歷史學家,讓他們在更長遠的時間和更廣闊的視野里去評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