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飲行業中,以往抹茶的宣傳推廣重點,往往是講述其可追溯至魏晉的悠久歷史,又或是東渡日本、西游歐洲的傳奇經歷。
重要嗎?當然重要。但消費者更為在意的是——“我為什么要喝抹茶?”
關于此問題,我們在茶百道剛剛推出的抹茶系列新品中,找到了答案。
茶百道濃抹系列上新
01■
濃!更濃!再濃一點!
“濃”是抹茶飲品被認可的首要特征!
從市場調研結果來看,消費者對抹茶飲品的期待和追求,一直都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濃”。
更濃郁的抹茶,不僅品質更加優良,而且直接給消費者帶來更高的價值感。因此,各家新茶飲品牌的抹茶產品,都在抹茶的濃郁度上下苦功,希望能獲得消費者的認可。
我們常用“目數”來評判抹茶的品質,目數是指抹茶的顆粒度,目數越高顆粒越細,這也意味著溶解率更高,抹茶中的鮮醇物質得以加倍釋放,飲用時能帶來無粉感、更順滑、入口更濃郁的體驗。
不同研磨目數的抹茶粉對比
本次茶百道上新的“濃抹米乳青團”和“抹茶竹香檸檬”,只用春季采摘茶葉,且超微研磨目數達到1200目的抹茶,用意就在于此:使用更高目數的抹茶,才能讓消費者360°全方位、立體式體驗到抹茶的自然鮮醇與濃郁。
除了“濃”以外,用抹茶調配飲品時,如何平衡好抹茶獨特且強烈的風味,同樣重要。因為在相同重量的情況下,抹茶與原葉茶相比,其營養成分更優,但風味特征也更為突出。
茶百道所用抹茶超1000目
茶百道從2020年開始,就已有多款抹茶產品問世,包括豆花布丁抹茶、海鹽抹茶芝士、抹茶紅豆蛋糕、抹茶奶布丁、抹茶白巧奶萃、抹茶鮮奶、椰Dirty系列。
在小紅書或抖音等社交媒體,達人所推薦的抹茶飲品中,上述產品名常常被提及。也足見“抹茶”早已成為茶百道除楊枝甘露、老鹽檸檬之外的又一“標識性產品”。
從過往的搭配中,我們不難看出,茶百道用于抹茶搭配的原料,都具備香甜、高蛋白、高醇厚度,又或是含有電解質的特點。目的是綜合抹茶的青草或海苔香,使其整體質地更順滑、口感更香濃,更易被消費者接受。
而此次的兩款新品,與茶百道以往的抹茶產品有所不同。
濃抹米乳青團,除采用鮮奶為底加入抹茶外,同時也加入了選用五常大米制作的米乳,呈現出前調抹茶清苦、中調奶香綿柔、尾調米香回甘的多重風味。
而抹茶竹香檸檬,則以抹茶、竹香烏龍茶底、香水檸檬、蘋果汁為主料,帶來一次更為清爽的全新抹茶體驗。
進一步探究,我們發現,風味與口感,并非茶百道此次新品的全部亮點,圍繞抹茶搭建起來的“消費場景”才是重點。
02■
不喝咖啡,可以喝抹茶
茶百道重新構建抹茶消費場景
茶、咖啡、可可,三者有一個共同點——都含有咖啡因,它們能被稱為“世界三大飲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滿足了用戶“提神”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抹茶不僅含有咖啡因、茶多酚這些提神的成分,還含有一種被稱為茶氨酸的成分,它可抑制大腦皮層神經興奮,緩解焦慮,使人放松平靜,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皮質醇壓力。更適合那些對咖啡因過于敏感,或容易產生“咖啡因崩塌”的人群。
咖啡與抹茶在提神效果方面的對比(圖源網絡)
此次茶百道推出的濃抹米乳青團,還有另外一個名字——醒醒水,命名的靈感就來自于其中的咖啡因和茶多酚,同樣具有“提神醒腦”之功效。
相較于以沖泡方式獲取茶湯的原葉茶,抹茶的咖啡因含量會偏高,再加上茶多酚的協同,醒神效果更明顯。一杯中杯、正常冰、不額外加糖的濃抹米乳青團,咖啡因含量達100mg以上,茶多酚含量達450mg以上。
茶百道此次將“醒神”作為新品賣點,同時也在其產品說明中將“茶氨酸”劃出重點線,并在上午10點-12點做新品8折促銷動作,表面看是將抹茶作為咖啡的替代品,實則是讓“提神醒腦”這一需求,不再僅僅是咖啡愛好者的“專利”,在此場景下為消費者提供更為多元的選擇。
可以看出,茶百道將抹茶從飲品、奶茶的固有認知,變成了一種“液體解決方案”。
其另一款新品“抹茶竹香檸檬”的小名,則被喚作“刮刮茶”,取自抹茶與檸檬可加速新陳代謝之功能,寓意刮去油脂。
其實,從去年以“小麥草產品”為代表的“超級蔬食”系列爆火,到如今的濃抹米乳青團、抹茶竹香檸檬,無論是“健康”、“提神”還是“刮油”,茶百道真正在做的是基于用戶需求洞察的產品場景化創新。
有理由相信,在咖啡長期占據的“提神市場”中,一杯兼具更多功能性與口感的抹茶產品,應該會成為消費者們的新選擇。
畢竟,站在用戶需求端開發的產品,往往最終都取得了成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