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上方的“關注”按鈕,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38年1月24日,隨著蔣介石一聲令下,原第五戰區副司令韓復榘,因消極怠戰致使濟南、泰安等落入敵手被槍決。
而此時的日軍也因為占據了黃河天塹,開始從南北兩個方向沿津浦路對徐州進行沖擊,一旦打開徐州大門,內陸危矣。
為了擋住敵人的進攻趨勢,國民黨方面決定在臨沂、滕縣、臺兒莊等地對日寇進行阻擊。
然而大戰在即,負責本次作戰的李宗仁卻犯了難,原因無他,國民黨內部派系林立爭斗頗多,導致他在作戰中指揮的兵力明顯不夠。
面對這種情況,李宗仁無奈之下只能調集各方雜牌軍進入戰場。
沒想到被各方勢力百般看不起,日常又不怎么聽指揮的軍隊竟然打出了相當不錯的戰績,李宗仁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蔣桂矛盾下軍隊的艱難集結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開始在全國各地部署抗戰勢力。
幾場大型會戰過后,雖然總體上在對日作戰中處于失利狀態,但也基本上達成了初期作戰目標。
事實上,在國民黨方面組織的多場戰斗中,很多人都意識到了,其軍隊內部有著不少矛盾和問題。
其中,面對抗戰各派系只是暫時放下成見,一致對外,但其實內部矛盾重重。
在派系林立的國民黨內部,蔣介石與桂系軍閥李宗仁、白崇禧等勢力的矛盾較為突出。
雖然表面上雙方聯手,實際上蔣介石對于桂系勢力的發展,始終都沒有放棄對其最大程度削弱的企圖。
抗日戰爭爆發后,李宗仁主動致電蔣介石,表示希望放棄成見攜手抗日,蔣介石也比較熱情地邀請李宗仁等人前往廬山商議抗日大計,隨即還任命李宗仁為第五戰區司令,雙方矛盾得到緩和。
事實上以李宗仁和“小諸葛”白崇禧來看,蔣介石的意圖很明顯,不過是扛著抗日這桿大旗,光明正大地削弱和他對立的其他勢力,其中當然也包括桂系。
抗戰爆發后,蔣介石在全國設立6個戰區長官的職位,其中有三個是他的嫡系,其余三個分別是第一戰區程潛、第二戰區閻錫山,以及第五戰區李宗仁。
程潛的勢力已經基本被瓦解,閻錫山將山西經營得固若金湯,而以李宗仁為代表的桂系還在不斷吸攏周邊勢力,于是開戰后蔣介石將其調出廣西,接管了統轄地區包括山東全省,以及江蘇安徽大部分地區的第五戰區。
1937年12月,李宗仁走馬上任第五戰區司令,此時南京已經失守,敵人很快就會對徐州進行沖擊,他要面對的是即將開始的大戰和軍隊內部的一地雞毛。
主要困難有兩個,一是徐州周邊無險可守,占據黃河天險之地的是山東軍閥出身的韓復榘,這個人沒什么底線,一味避戰后撤,導致天塹失守;
二是第五戰區現有參戰部隊和蔣介石即將調來的部隊十分混亂,一時間難以駕馭,換句話說就是雜牌軍太多。
第五戰區下屬的10個軍20個師,共計16萬的兵力中,只有湯恩伯部一支正規軍。
其余的兵力主要是李宗仁帶來的李品仙部和廖磊部,原西北地區的孫連仲部,張自忠第59軍,龐炳勛部第2軍團,川軍鄧錫侯、孫震為代表的第22集團軍,韓復榘舊部孫桐萱第22集團軍,原東北于學軍第51集團軍等。
光是這些來自天南海北的軍隊番號就讓人眼前一花,其中幾支隊伍本身就互相有矛盾,軍隊整體素養低。
此外雜牌軍中的絕大多數之前都參加過反蔣活動,一入編便受到中央軍歧視,國民黨政府方面也對其缺乏重視,缺衣少糧、裝備待遇差都是常規操作,這也導致了他們根本不想聽中央指揮,種種情況在戰時狀態下都是巨大隱患。
這種情況下,李宗仁想要短時間收服這些雜牌軍,簡直是難比登天。
可這一戰不能輸只能贏,不僅是為了桂系軍更是為了全國人民,都有必須要贏的理由。那么他將如何收攏這些戰斗力不強,又難以駕馭的雜牌軍呢?
處理內部矛盾,李宗仁關鍵時刻見真章
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按照以蔣介石為代表的中央軍立場,除去正規軍隊,即便是如李宗仁這樣勢力較強的桂系軍,也被叫做雜牌軍。
再加上雙方矛盾尖銳,如今能夠維持表面和平,不過是因為要團結一致抗日的原因。
也正因如此,李宗仁十分理解中央對地方的排斥,對于其他隊伍遭到排擠和欺負也能最大程度地感同身受。
所以他一來到第五戰區意識到,這場戰爭能不能勝利,不是雙方之間軍事力量有差距,也不是日軍士氣一路高歌,而是能否調和各方矛盾,將表面上看起來雜亂無章的各地軍隊捏成一個團。
至于先解決哪方矛盾,他決定從戰術出發,先排除重要戰略點的隱患。
首先他親自去找了西北軍出身的龐炳勛。龐炳勛資歷老能力強,在軍界因善于避重就輕保存實力而聞名,這場戰爭中負責把守的是關鍵節點臨沂。
龐炳勛
李宗仁見到龐炳勛后,沒有擺出長官的架子,反而是開始和龐炳勛推心置腹地說起了家常,期間還很自然地稱呼龐為“老哥”,在取得龐炳勛的一定好感后,立即將好感加劇,拋出了自己的第二個誠意——自掏腰包為西北軍增加裝備。
李宗仁找到龐炳勛之前,了解到當時龐炳勛還受了個委屈,他原有的5個團兵力,蔣介石要求他進行縮編,否則就不發放糧食軍餉,龐炳勛憤憤不平又實在沒有辦法。
李宗仁在這次會面中主動給南京方面打了電話,最終幫助龐炳勛隊伍擴編,保留了所有兵力。
面對這幾項誠意,龐炳勛很難不動容,李宗仁趁機曉之以大義,鼓勵其為國家戰斗。
蔣介石對李宗仁讓龐炳勛把守臨沂的決定十分擔心,這一戰臨沂和臺兒莊都是徐州門戶,戰略位置相當重要,龐炳勛是西北的雜牌軍,把這么重要的任務交給他,蔣介石認為不是明智之舉。
可李宗仁還是力排眾議并勸服了蔣介石,同時也在所有人面前表達了對龐炳勛的信任,至此龐炳勛對李宗仁心服口服,并表示自己再也不會退縮,對于這次戰斗也是士氣高漲。
不久后李宗仁又找到了和龐炳勛有宿怨的張自忠將軍。
張自忠
張自忠和龐炳勛的矛盾來源于1930年的中原大戰,兩人都是馮玉祥的手下,可當時龐炳勛竟然背叛了馮玉祥,甚至還偷襲了張自忠部,張自忠認為龐炳勛不仁不義,并發誓一定要報仇。
事實上,這次的會面是李宗仁在臺兒莊戰役前兩人的第二次會面。
第一次是在集結隊伍前,當時張自忠因為盧溝橋事件后,張自忠因奉宋哲元密令與日軍周旋交往被人誤會,不明真相的民眾以為他賣國求榮做了漢奸,隨后又被蔣介石投閑置散,戰前李宗仁特意請求蔣介石重新起用張自忠,讓其用實力說話,自證清白。
張自忠本就感恩李宗仁的信任和知遇之恩,所以,第二次會面李宗仁找張自忠原因無他,主要是想說和他與龐炳勛,要他放下成見帶兵去支援龐炳勛,希望兩人在大戰中冰釋前嫌,不要因為私仇而影響一雪國恥的機會。
基于民族大義,張自忠當即便痛快地答應了下來。就這樣李宗仁又完美地解決了一個難題。
此時擺在李宗仁面前的只有最后一個困難,也是最難解決的問題——川軍。
這支隊伍比較特殊,自辛亥革命后,便在四川割據形成了相對獨立的軍閥勢力,和中央往來不多。
抗日戰爭爆發后,川軍因為民族大義,主動要求出川上戰場,南京方面則順勢派他們馳援山西。
結果川軍剛到山西,太原就失守了,川軍還沒開始打仗就被敵人沖得七零八落,只能倉皇應戰。
當時南京方面不重視川軍,別說糧餉武器,連軍裝都沒有配齊到位,川軍此時路過山西的軍械庫,便自己打開大門擅自拿出庫里武器補給。
閻錫山知道后大為震怒,直接電令蔣介石,要他下令驅逐川軍去別的戰區支援。
蔣介石找到程潛,希望第一戰區能夠接收這批川軍,可程潛當場拒絕了,他寧愿得罪蔣介石也不想給自己惹麻煩,這也讓蔣介石惱怒異常,當即嚷著,既然誰都不要,那就讓川軍“回四川稱王稱霸”。
正在蔣介石對于川軍的安排一籌莫展時,李宗仁找到蔣,主動表示第五戰區要接收川軍部隊。
當時川軍長官鄧錫侯、孫震一見到李宗仁便十分感激,并表示如有吩咐,川軍當仁不讓,絕對服從李宗仁命令。
鄧錫侯
當然李宗仁接收川軍也并不是為了名聲的假仁假義,在川軍到達第五戰區的第一時間,便將川軍的裝備補給配齊,而且還是優先配給。
川軍本就對接受自己的李宗仁有好感,拿到武器裝備后,對李的人品就更加信服了。
事實證明,李宗仁的諸多努力和多方斡旋并沒有白費,臺兒莊一戰成為了抗戰史上的經典戰役。
各“雜牌軍”部隊都發揮了最大實力,李宗仁功不可沒的同時,也讓很多人紛紛稱贊他的能力,甚至有人稱這一戰只有李宗仁能指揮,換了任何人都不行。關于這一點論斷,戰斗期間,通過各雜牌軍的表現給出了相當客觀的答案。
李宗仁在臺兒莊戰役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1938年3月上旬,日本第二軍司令官西尾壽造向日本方面匯報,希望能夠放棄深入向南進攻,轉而向華北地區持續追剿國軍兵力。
這一作戰計劃很快通過了日本高層的批準,于是1938年3月13日,日寇第二軍下令從兩個方向對徐州外圍的臺兒莊發起沖擊。
其中第10師團,也就是磯谷師團前往大運河以北消滅中國軍隊,隨后一路沿津浦路南下,經滕縣攻打臺兒莊;
第5師團是板垣師團沿著膠濟路,向西進發直逼臨沂。最終兩個師團的兵力在臺兒莊會合。
因此臺兒莊系列戰役主要包括臨沂大戰、藤縣戰斗、臺兒莊附近戰斗三個部分。
戰場上國軍投入兵力總計29萬人,日軍方面的兵力約5萬,其中板垣師團和磯谷師團是日軍的精銳部隊,此前參與了淞滬會戰,他們不僅武器裝備先進,而且對國軍戰斗風格較為了解。
戰斗開始前,李宗仁還與共產黨八路軍方面取得了聯系,希望加強與中共的合作,需要中國在作戰期間發揮其優勢,發動民眾共同支援抗日。
中共方面也積極配合,戰役期間發動了不少民眾幫助抗日軍隊挖戰壕、抬擔架、偵測敵情、打亂日寇運輸線等,為血戰臺兒莊營造了良好的后方氛圍。
臺兒莊系列戰役中,川軍主要參與了藤縣戰斗和臨沂保衛戰,在戰斗中川軍司令孫震親臨前線,下令川軍隊伍“有敵無我,有我無敵”,誓與日寇決戰到底。
以王銘章為代表的川軍在守城一戰中,以全力據守城門數日,將日寇攔截在藤縣之外,為臺兒莊大戰的戰術部署爭取了時間。
王銘章
這一戰藤縣的川軍幾乎全軍覆沒,王銘章等多名愛國將領戰死沙場。
臨沂保衛戰中,面對日寇兵臨城下,龐炳勛召集所有人表示,“只要有我龐炳勛在,哪怕只剩下一兵一卒一彈,也要和臨沂共存亡……”
戰斗期間他拖著自己的一條瘸腿,以近60歲高齡親自帶領隊伍抵抗攻城日軍,即便沒有任何優勢,也從沒有放棄守城帶兵逃走,硬扛著拖住板垣師團的進攻,直到張自忠帶兵支援解困。
當時臨沂情況危急,挑選和龐炳勛有恩怨的張自忠支援,李宗仁也是別無他法,主要是當時已經把所有的軍隊都安排了出去,手中無兵可用。無奈之下只能親自找到張自忠,希望他帶兵支援。
關鍵時刻張自忠摒棄前嫌,以民族大義為先,當即帶兵一天疾行180里,火速前往臨沂支援龐炳勛。兩人也在保衛臨沂這場戰斗中一笑泯恩仇,放下了個人情結,全力以赴對抗中國人共同的敵人。
此外還有“善守之師”之稱的孫連仲部,這支隊伍剛剛從娘子關戰場下來,還沒有來得及補充和休整便被拉到了戰場,還是最為關鍵地固守臺兒莊。
為了配合外圍湯恩伯部的口袋戰術形成,孫連仲部幾乎全軍覆沒,即便如此孫連仲依舊下令池峰城“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填進去,誰敢退過運河,殺無赦”。
孫連仲
參與臺兒莊戰役的雜牌軍,正是在李宗仁的作用下,才有機會發揮出了自己最大的實力,李宗仁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十分關鍵。
他解決了各軍閥內部的矛盾,在第五戰區有自己嫡系部隊的情況下,也能對雜牌軍一視同仁,待人以誠。
同時他還能在民族危亡時刻,團結各方勢力,主動和蔣介石握手言和,擔任第五戰區長官期間致力于和中共達成合作關系,將所有軍民都帶動了起來,使大家抗日情緒高漲,調動了軍民積極性。
他還不惜以身犯險,親臨戰場指揮,戰前又制定了周密的作戰計劃,戰場中又及時調整策略,作出正確部署,這才有了臺兒莊大捷這場經典戰役。
結語
李宗仁或許不是國民黨隊伍中最擅長謀略和指揮的將領,可他在臺兒莊戰役中的表現,已經證明了他的能力毋庸置疑。
誰都可以指揮戰斗,但未必有李宗仁做得好,主要取決于他在當時的處境和地位,依舊在做人問題上的可圈可點,心中有大義的人會勝利,以真心換真心的人,才能贏得所有人的尊重和信服。
參考資料
【1】《蔣桂矛盾新視角下的臺兒莊戰役》·張偉
【2】《臺兒莊戰役與李宗仁的軍事指揮藝術》·徐金城
【3】《臺兒莊戰役中的雜牌軍》·張步超
【4】《李宗仁和臺兒莊戰役》·鐘紹恩
【5】臺兒莊大捷百科
【6】龐炳勛百科
【7】張自忠百科
【8】今日頭條:遼寧衛士《李宗仁指揮雜牌部隊贏得臺兒莊的勝利,蔣介石大吃一驚丨絕密往事》
https://www.toutiao.com/video/7072978248644166180/?channel=&source=search_tab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