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技術拓展傳統戲曲藝術內涵和外延,青年藝術人才傳承舞臺藝術精華。傳統舞臺的內涵和外延正在不斷拓展,豐富的舞臺表現形式讓人們的文化藝術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春天萬物生長,戲曲藝術也在生發新的力量——
本報記者 羅 群
從環境式越劇《新龍門客棧》火爆“出圈”,到各個戲曲劇種的“二創”視頻在網絡上迅速傳播,再到沉浸式戲曲《黛玉葬花》將虛擬現實(VR)技術等引入戲曲,戲曲正借助舞臺技術、媒介技術、數字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更新創作理念、表現形式、觀演關系、傳播途徑,豐富自身的藝術內涵,并吸引新的知音。
當今觀眾早已習慣了在劇場內、鏡框式舞臺上欣賞戲曲。其實,戲曲可以發生在多種空間之中。精華版豫劇《程嬰救孤》、新中式湘劇《聶小倩》等戲曲作品打破傳統舞臺的“第四堵墻”,帶給觀眾沉浸式的觀演體驗。昆曲《浮生六記》在清代蘇州文人沈復與妻子蕓娘曾經生活的滄浪亭畔演出,觀眾可以跟著劇情和表演,循著滄浪亭的復廊、花窗而動,在6個不同的場景中感受江南風韻。
看戲,不一定要在劇場。隨著中國第一部電影——京劇電影《定軍山》問世,戲曲就與屏幕結下了不解之緣。新中國成立后,第一部彩色電影歸屬越劇影片《梁山伯與祝英臺》。隨著時光的沉淀,戲曲電影成為中國特有的電影類型,不同年代均有代表性作品亮相銀幕。近年來,4K、8K、3D、杜比全景聲等技術不斷推動戲曲電影走向高品質、精致化。粵劇電影《白蛇傳·情》以極具古典風韻的視聽質感,吸引無數年輕觀眾;京劇電影《鎖麟囊》運用8K科技,帶來超高清晰度和寬廣色域,讓觀眾耳目一新。
在大銀幕上看戲曲,震撼感、儀式感都很強;而在電視熒屏上看戲曲,則更多一份日常陪伴的守候與溫情。多年來,以央視“空中劇院”為代表,一批電視節目將各個劇種的精彩大戲帶到千家萬戶。戲曲在與電視的“聯姻”中,逐漸完成了從舞臺演出錄播到戲曲元素與其他視聽語言融合碰撞、擦出新火花的蛻變。近年來,包含戲曲小品、跨界演繹、戲曲真人秀等在內的戲曲綜藝,讓戲曲藝術觸達更多受眾。無論《非常有戲》《叮咯嚨咚嗆》《拿手好戲》,還是《中國戲歌》《國風超有戲》,抑或《戲宇宙》《戲碼頭》,戲曲綜藝將戲曲片段、知識掌故、戲曲人物故事等以更加輕松的方式呈現給觀眾,并與文旅體驗相結合,實現戲曲藝術更為廣泛的傳播和普及,助力相關事業、產業發展。
當今,高速發展的互聯網為人們欣賞戲曲帶來了更多選擇。在各類視聽技術加持下,戲曲藝術云演播風生水起。例如,國家京劇院與某新媒體平臺合作推出的傳統大戲《龍鳳呈祥》云演播,應用5G、4K高清、杜比全景聲以及多視角、多屏同看等技術,不僅讓戲曲之美分毫畢現,個性化的觀看視角還賦予戲曲觀演以時尚氣息。觀眾還可以在線留言互動,透過屏幕觀看戲曲竟也有了幾分現場感。
與欣賞完整劇目的云演播相比,更多人在零散時間里,通過短視頻、直播等接觸戲曲,越來越多戲曲從業者、愛好者將短視頻、直播作為表演、傳播戲曲的重要途徑。如今,戲曲已成為短視頻平臺內容生態的重要部分,不少戲曲內容創作者憑借長期穩定的更新輸出,吸引了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名粉絲。短視頻中、直播間內,那些撲面而來的質樸表達,體現的是戲曲的群眾基礎和磅礴生命。
不同時代都有居于主流地位的媒體形式,搭上這趟快車,傳播效果自然事半功倍。除了短視頻,游戲也是當今年輕人喜歡的休閑娛樂方式之一。一些深具文化責任感的游戲開發方積極從戲曲中尋找靈感和資源,手機游戲《京劇貓》、單機角色扮演游戲《古劍奇譚三》、三國題材策略游戲《小小霸主》等,都不約而同地將戲曲元素融入游戲設計之中,在潛移默化間向玩家展現戲曲之美,戲曲也借助數字化手段得以更廣泛地傳播。
新的媒介形式讓戲曲的演繹與傳播有了新的可能。與傳統的全本戲、折子戲演出不同,新媒體的片段化、娛樂化特點更為明顯。相較于完整的作品、系統的知識、豐富的掌故,新媒體更善于傳播包容性、豐富性、普泛性更強的戲曲文化。用戶也許無法通過新媒體所展現的戲曲元素獲知一部劇目、一個行當、一個劇種的全貌,但足以從中獲得一種文化印象、一種文化感覺。后者之于傳統戲曲當代傳承、傳播的價值,可能被人們尤其是戲曲從業者低估了。與其擔心新媒體讓戲曲“走了樣”,不如考慮一下,鋪天蓋地的電影預告片、“二創”視頻,可曾令電影藝術“走了樣”?一名連戲曲短視頻都會快速劃走的用戶,難道會主動購票去看“不走樣”的戲曲嗎?不少網友表示,自己是通過新媒體接觸到戲曲,最終走進劇場、“入坑”成為戲迷的。對于觀眾的基本認識水平、審美能力,應該給予充分信任,少人問津、孤芳自賞才是大危機。
戲迷、票友歷來屬于小眾群體,帶有古典主義色彩的藝術形式,也不宜僅以粉絲數作為衡量其發展水平的標準。不斷創新迭代的舞臺技術、媒體技術、數字技術推動戲曲文化走近當代年輕受眾,讓戲曲和帶有戲曲元素的其他藝術形式活躍于主流文化消費市場,活躍在年輕人的社會生活之中,靜水流深、潤物無聲但堅定有力。當然,不可能每一個對戲曲之美發出過贊嘆的人,最終都能成為鐵桿粉絲。
正如不一定有多少讀者認認真真讀完過《紅樓夢》,但這并不妨礙《紅樓夢》代代相傳、有口皆碑,并通過賦能其他藝術形式、產業形態而大放異彩。有時候,哪怕一份朦朦朧朧的熟稔與親近,對于古典藝術的傳承弘揚來說,意義已然不容小覷。套用一句電影臺詞來講:“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
評論
無論在哪兒看戲,首先要有“戲”
嘉 納
科技改變生活。承載著厚重文化底蘊與悠久歷史記憶的戲曲,當然也不例外。
近年來,科技前行的步伐如翻涌的浪潮,澎湃有力,滾滾向前。戲曲也被這浪潮裹挾著,不斷拓展創作邊界、拓寬傳播渠道。
從能讓演員與觀眾近距離同頻共振的劇場舞臺,到可以觀察演員細微表情變化的線上演播,再到形式靈活多變、內容輕松有趣的短視頻傳播,戲曲宛如一縷靈動的清風,輕盈跨越地域與時空的界限,把獨有的藝術芬芳,灑向更廣闊的天地,給傳承發展帶來新的生機與機遇。
但在這場傳播變革里,無論戲曲以何種獨特形式展現自身魅力,扎實的內容永遠是其長久立于時代舞臺的根基。
扎實的內容,是舞臺藝術精品的立身之本。有一種觀點認為,劇場之所以叫“場”,是因為它擁有一種類似于力場、磁場的“場”。如果你不“在場”,便永遠無法體驗到戲劇真正的奧秘;而你一旦“在場”,臺上的演員與臺下的觀眾能越來越深地體會到聽覺、視覺、心跳、呼吸、情緒的同頻共振。在這樣一個“場”中,真正能夠觸動觀眾心弦的必然是生動的故事、豐滿的人物、精湛的表演、流暢的呈現,而非單純的恢宏場景與華麗制作。
扎實的內容,是各類環境戲劇的立業之本。無論是“現象級”環境式越劇《新龍門客棧》,還是引入虛擬現實(VR)體驗的沉浸式戲曲《黛玉葬花》,抑或是邊游園邊看戲的昆曲《浮生六記》,這些打破傳統觀演“第四堵墻”的戲劇(暫且將他們都歸入環境戲劇的范疇),無不源于成熟且有一定觀眾基礎的藝術經典,再經過更適合演出環境的改編與科技等舞臺手段的加持,讓經典顯現出更具時代魅力的新活力。
扎實的內容,是戲曲互聯網傳播的流量之本。在各大院團的線上演播劇目名錄里,皆是近年來創作的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舞臺藝術精品,這些作品無疑是高點擊量、高瀏覽量的堅實保證。在傳播更為迅猛的短視頻平臺,以或溫情或俏皮的形式普及戲曲真東西、真本事的作品,往往比蹭戲曲流量博眼球的內容更能吸引眼球。
當我們穿梭于戲曲傳播形式的多樣風景中,不應忘卻那一縷縷戲韻,承載著中華文化的意蘊,亦映照著我們內心深處對美好的向往。只有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作品,方能真正穿越歲月的迷霧,照亮觀眾心靈的角落。
2025南京新劇薈:戲劇滋養一座城
本報記者 劉 淼
《山寺夢談》劇照 南京新劇薈供圖
讀劇會《桃花源》 南京新劇薈供圖
《牛之過隙》劇照 南京新劇薈供圖
春天的南京,總有一些特別的力量,悄然喚醒想象的種子。
3月31日,2025南京新劇薈在江蘇南京熙南里歷史文化休閑街區落下帷幕。在古巷的青磚黛瓦間,2025南京新劇薈以戲劇的名義,為這座城市種下了新的想象。
作為南京藝術基金2024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2025南京新劇薈是南京廣電集團主辦,立足南京、面向世界的戲劇競演活動,為全國超百部報名劇目提供了孵化平臺。最終,6部作品脫穎而出,在國民小劇場等舞臺輪番上演,點亮南京春日的文藝生活。此外,“圍爐話新劇”“讀劇會”等衍生活動打破劇場邊界,讓觀眾與主創之間的距離不再遙遠。
在活動閉幕式現場,南京新劇薈藝委會主席賴聲川說:“新劇薈鼓勵更多人從各地來到南京,讓南京變成一個中心,一個孵化戲劇的中心。”在開幕式上,賴聲川和評審共同進行的“播撒戲劇的種子”無實物表演,也在這場戲劇聚會里結出果實。經過嚴格評審,4部獲獎作品如春芽破土,探討著不同的時代課題。
獲評“最佳劇目”的《如果去了忘憂山》以女性視角切入,用3個看似孤立的故事編織一首關于命運與自我和解的協奏曲。日常生活的細節被詩意化處理,在溫柔敘事中揭開堅韌背后的傷痕。
得知劇目獲獎后,該劇制作人高穎說:“我們其實不算非常年輕的戲劇人了,幾個主創都是40歲上下,卻都有種不服輸的少年氣,這就是我們能堅持下去的原因。南京新劇薈沒有年齡的限制,讓我們能被大家看到。”
同樣獲評“最佳劇目”的《少年故事》,通過少年犯與律師的一小時對談講述關于人性的追問。這部作品由非科班出身的演員共同演繹,他們的職業有律師、牙醫、平面設計師。憑借對戲劇的熱忱,他們在舞臺上展示著完全不同于生活中的自己,用質樸的表達傳遞戲劇本真的力量。“感謝南京新劇薈為非科班出身的戲劇人提供一個展示自我、勇于突破的舞臺。”該劇出品人喻琢成說。
《量子時代的愛情》劇照 南京新劇薈供圖
《量子時代的愛情》和《一場未命名的游戲》獲評“特別關注”獎。前者探討人工智能與情感的關系,用多媒體投影與裝置組合構建異度空間,演員肢體與光影的精密配合凸顯了專業團隊的技術素養。當算法解構情感,劇場反而成為重構情感的現實抓手。后者則如一面鏡子,應用影像多媒體、現場攝像、實時特效等技術,將劇場轉化為大型互動裝置現場,觀眾與演員在不斷變化的游戲規則中共同完成未知的旅程。
戲劇從來不只是臺上的事。對年輕創作者而言,新劇薈是一片沃土;對觀眾而言,它是一扇重新理解城市的窗口。“戲劇+”消費新場景也為游客解鎖了南京的全新打開方式,讓戲劇真正走進生活,回到街巷,落在心間。
今年是新劇薈與觀眾的第3次相遇。從初綻的種子到漸具形態的枝丫,它正逐漸形成自己的文化生態。以“新”為靈魂的新劇薈,不斷拓展著“新劇誕生地、新劇孵化地、新劇集中地”的想象邊界。它不僅意味著創作的起點,也映射出一座城市不斷生長的精神風貌。
“戲劇不僅是表演藝術,更是現代社會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來源。”賴聲川如此總結戲劇與春日的這場奇遇。那顆在開幕式上輕輕播下的“種子”,也許已落在某個觀眾的心田,等待未來某日悄然破土、繼續生長。在每一個相信表達有力量的人心中,戲劇,還在發生。
2025年4月11日《中國文化報》
第5版刊發特別報道
《看戲,不一定在劇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