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0日,美國以“對等關稅”為名,在短短24小時內兩次宣布對華加征關稅,最終將針對中國商品的平均稅率推高至145%。這一前所未有的稅率不僅刷新了中美貿易戰的歷史紀錄,更標志著兩國經貿關系進入“超限博弈”階段,全球供應鏈與市場信心遭受重創。
關稅飆升:從威脅到現實的“極限施壓”
特朗普此次加稅行動延續了其標志性的“交易性策略”。4月8日,他宣稱若中方不妥協,將在現有84%的“對等關稅”基礎上額外加征50%,使總稅率升至134%。然而僅隔一日,特朗普再度加碼,將稅率提高至145%,并單方面宣布對其他國家暫緩征收高關稅,試圖孤立中國。
根據白宮4月11日發布的行政命令,美國對華關稅的累計稅率由兩部分構成:3月初以打擊芬太尼為由加征的20%關稅,以及4月9日新增的125%關稅。疊加后,中國輸美商品的綜合稅率達到145%。
這一政策不僅遠超此前市場預期,甚至被專家稱為“象征性打擊”——因為當關稅超過30%時,多數中國商品已因成本過高而失去出口美國的利潤空間。
這種“一日兩提”的操作,既是對“極限施壓”策略的極致運用,也暴露了其通過關稅杠桿迫使中國讓步的政治意圖。
歷史回望:從“貿易摩擦”到“關稅核選項”
回溯特朗普2018年發起的首輪貿易戰,其對華加征關稅最高僅25%,涉及商品規模約3600億美元。
而此次稅率飆升至三位數,遠超學界此前預測的20%-30%的溫和幅度,甚至突破了美國非最惠國待遇的常規水平。
這種激進化趨勢的背后,是特朗普對“美國優先”戰略的強化,以及對中國產業升級的焦慮。
中方反制:以“硬碰硬”捍衛底線
面對美方挑釁,中國迅速采取強硬反制措施:對美進口商品再加征50%關稅,并將18家美企列入出口管制與不可靠實體清單。
商務部重申,中方始終愿通過對話解決分歧,但絕不接受“槍頂腦門的談判”。這一立場延續了2018年貿易戰初期“以戰止戰”的策略,但當前工具箱的局限性(如匯率政策空間收窄)也令反制難度加大。
全球震蕩:供應鏈斷裂與通脹風險
145%的關稅已遠超企業承受能力,中美經貿“脫鉤斷鏈”風險陡增。證據顯示,若稅率超100%,兩國合作將難以維持現狀。
更嚴峻的是,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可能引發全球通脹周期:美國企業需承擔高達35%的進口成本轉嫁,而中國對美出口預計下滑30%,連帶擠壓制造業利潤。《經濟學人》警告,此舉將導致美股動蕩、投資萎縮,甚至重創美國GD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