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猝死”一詞頻繁進入公眾視野,從職場精英到在校學生,年輕生命驟然離世,讓人扼腕嘆息之余,也帶來不少疑惑——為何猝死越來越多地發生在年輕人身上?
年輕人猝死不是命運的“隨機抽簽”,而是多重危險因素長期累積后的暴發。
猝死的發生呈年輕化趨勢
猝死,意為“突然死亡”,醫學上指潛在疾病快速進展或重要器官急性功能障礙導致的意外死亡。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學者研究發現,據估算,全世界每年約有300萬例猝死,我國每年有超過50萬例,居全球首位,救治成功率低。
猝死病因復雜,主要分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兩類。
心源性猝死是由心臟原發疾病導致的猝死,占所有猝死原因的80%以上;
非心源性猝死,則是由神經、呼吸或其他系統原發疾病導致的死亡。
猝死的發生呈現出年輕化趨勢,青年猝死者往往具有“無病史、無預警、進展快”三大特征,發病風險預警難度更大。
青年猝死者有不少共同點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臟內科中心主任醫師楊紅霞表示,猝死的青年人除了可能受遺傳疾病(如心肌病等遺傳性心血管疾病)、家族病史等因素影響外,還有不少共同點。
外賣為伴
不少年輕人點外賣的頻率很高,但外賣食品通常油大、鹽多,長期吃會導致高血脂,讓血壓、血糖更難控制,血管也會慢慢被“糊住”。
另外,如果不按時吃飯,等餓到極限才吃,會導致胃腸道血管突然擴張,血流量增加,令心臟血流量減少,引起冠脈收縮,增加心臟負荷,增加猝死風險。
疲憊不堪
熬夜加班、頻繁應酬等,會讓身體嚴重透支,交感神經異常興奮,心臟負荷、心肌耗氧量加大,易誘發急性心律失常、心衰而致猝死。
情緒起伏
研究發現,人在情緒波動時,猝死風險是平時的4.7倍。
激動、焦慮時,交感神經處于亢奮狀態,可使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冠狀動脈發生痙攣,斑塊破裂形成血栓,導致冠狀動脈閉塞,最終因急性心梗而猝死。
吸煙喝酒
煙草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有毒物質,會直接作用于冠狀動脈,損害血管內皮和心肌,從而引起冠脈痙攣和心肌損傷。酒品中的乙醇等物質會加重心臟負擔,使猝死風險提高6.7倍。
運動不當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研究發現,運動相關猝死事件中,40%為39~59歲人群。
這個年齡段人群身體功能逐步下降,潛在疾病風險。由于工作繁忙,運動時間主要集中在下班后,身體處于疲憊狀態,容易增加猝死風險。
疏于管理
年輕人普遍存在“健康感知偏差”,不按時體檢,有點不舒服扛一扛就過去了。由于前期疏于管理,沒有發現疾病隱患,一旦急癥發作,將很難挽回。
主動預防是關鍵
改變生活方式
健康飲食:高纖維,低脂肪和低鹽的飲食有助于降低心臟疾病的風險。
規律鍛煉:根據自己的體質,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可以提高心臟健康。
戒煙與限酒:避免吸煙和過度飲酒,這兩者都與心臟問題有關。
體重管理:超重或肥胖增加心臟疾病的風險,應努力維持健康的體重。
定期檢查與藥物治療
血壓監測:高血壓是心臟疾病的重要風險因素,應進行定期檢查。
血脂檢查:高膽固醇也是一個風險因素,可通過藥物和飲食來控制。
血糖檢查:高血糖也與心臟病風險相關,因此也要定期檢查。
藥物治療:對于已經診斷出有心臟疾病的人,按照醫囑服用藥物治療。
其他預防措施
學習急救措施:學習心肺復蘇術(CPR)和自動體外除顫器(AED)的使用方法,以便在緊急情況下能提供及時的援助。
情緒管理:過度的壓力和緊張也可能誘發心臟問題,學習壓力管理和放松技巧也是有益的。
當然也可以通過智能穿戴設備,如使用智能手表等通過生物測量傳感器的生理測量數據來監測心臟的功能。
一旦有人發生猝死,身邊人要做到四個“盡早”:
1.盡早呼救,撥打急救電話,檢查患者意識、心跳和呼吸;
2.盡早心肺復蘇,若患者沒有意識、心跳及呼吸,及時進行心肺復蘇;
3.盡早除顫,大多數公共場所已配備自動體外除顫器(AED),要在心肺復蘇的同時尋求他人幫助,盡早取到AED進行電除顫;
4.盡早進行高級生命支持,待專業醫護人員趕到現場,對心肺復蘇成功的患者進行進一步治療。
來源:綜合生命時報、科普中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