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菊 王 月
近日,白宮擬推出一項加速國際水域深海采礦審批的行政命令,允許企業繞開聯合國支持的審查程序,直接通過美國國內法向其商務部下設部門申請許可,這種藍色圈地運動引發各方擔憂。歷史上,人類成功進行第一次深海采礦試驗是在1970年,這次試驗掀起一波西方深海采礦熱潮,但與此同時,人們也開始擔心海洋生態的破壞和國家間的不良競爭。
圖片說明1:20世紀70年代“深海創投”公司進行深海挖礦的船只。
圖片說明2:“深海創投”公司進行深海挖礦的裝置。
“維多利亞時代的月球巖石”
1869年,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在科幻小說《海底兩萬里》中充分發揮了對海洋的幻想,表現了人類認識和駕馭海洋的信心。大約1個世紀后,一次海底采礦記錄了人們向深海探索的行動。
1970年7月,“深海采礦者”號(R.V. Deepsea Miner)船只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海岸東南方向的布萊克海底高原上方作業,用機器從海底吸取大量土豆大小的黑色石頭——錳結核。這種多金屬結核含有大量礦物,如鈷、鎳和錳,它們是冷戰期間制造戰斗機的重要材料。
19世紀70年代,英國科學考察船“挑戰者”號在太平洋捕撈海洋生物時首次發現錳結核。起初,人們對這些黑漆漆的小圓球很是好奇,其中一些還被帶到德國博物館展示,被形容為“維多利亞時代的月球巖石”。
20世紀60年代,美國海洋學家約翰·梅若向人們普及了海底礦產資源的價值,引起人們對深海采礦的商業興趣。海底蘊藏著巨量的礦藏,其鎳、銅、鈷、錳等儲量遠遠超過陸地。錳結核是一種重要的深海礦產資源,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水深2000—6000米的深海底部。布萊克海底高原就蘊藏著大量錳結核。
一家總部位于弗吉尼亞州的船塢公司的老板希望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這家公司1962年就在布萊克海底高原進行過一次采礦嘗試,但他們只使用了拖網等裝置。而后這家公司被收購,獲得了“深海創投”的名字。
1962年的嘗試之后,“深海創投”又用了8年時間,斥資1500萬美元,開發出一種可以快速在海底大規模吸取錳結核的裝置。1970年,“深海采礦者”號船只載著一個52人的團隊前往布萊克海底高原,高效從海底收集了6萬個錳結核。這個團隊創造了歷史,他們的作業標志著世界首次深海采礦試驗的成功。不過,“深海采礦者”號上的技術人員最終將這次收集的錳結核傾倒出船外,因為它們的錳含量較低,在商業提煉上沒什么價值。船員們于8月中旬返回陸地,而后轉移探索重心,前往太平洋海底收集更“有利可圖”的錳結核。
多國財團聯合成立跨國公司
1970年“深海創投”的這次采礦測試掀起了一場“海底挖核”的熱潮,此后十多年,太平洋地區的采礦勘探一直在增加。美國、英國、法國、比利時、德國、日本等都投入到海洋資源開發中,多國財團聯合起來成立跨國公司,“深海創投”的背后就是來自比利時與美國的財團。總部位于紐約的肯尼科特銅業公司是20世紀初世界上最大的銅生產商之一,到20世紀70年代,為探索業務的多元化、尋找更多的開礦機會,肯尼科特銅業公司聯合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的財團力量成立了肯尼科特聯合集團。
為更好地開發錳結核,肯尼科特聯合集團投入大量資金提高勘探技術、完善開采設施。在勘探方面,該集團利用先進的聲吶系統,能夠繪制6000米深的海床地圖,確定有潛力的開采區域。在開采過程中,該集團能夠遠程操作海底設備,使其從海床收集錳結核,并將錳結核轉移到起重設備中運送到水面。
但這股深海采礦熱沒有持續很久,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全球經濟衰退,大宗商品價格下跌,金屬市場暴跌,此外,冷戰的局面發生變化,陸地戰略礦產的充足儲備降低了人們對海洋礦產資源的渴望。
出臺“海洋憲法”
很多人并不支持延續這股深海采礦熱。有科學家研究了1970年“深海創投”海底采礦對環境的影響。從海底傳回的圖像顯示,布萊克海底高原的生態幾乎沒有得到恢復——沙子上的線條看起來“就像長長的火車軌道”,“火車軌道”向各個方向延伸,有時縱橫交錯。在這些長長的軌跡之間不剩錳結核,沒有海綿動物,也沒有魚,只有波浪狀的沙丘。有科學家表示,這些痕跡就像是昨天留下的,人類還沒有掌握“可持續海底采礦”的技術。
此外,1967年,馬耳他常駐聯合國代表阿爾維德·帕爾多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表了3個小時的演講。在帕爾多看來,開采這些寶貴的海底資源可以為“各國人民長遠的和平與繁榮”奠定基礎。但他同時也發出警告,這種行為可能導致國家之間的不良競爭。帕爾多敦促聯合國將海底資源指定為“人類共同遺產”,創建國際監管體系,防止科技發達的國家壟斷海底資源。
聯合國大會成立了一個特設委員會專門研究這一問題,并通過多年工作,推動國家談判。1982年12月10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通過,也被稱為“海洋憲法”,對領海、毗鄰區、海洋科學研究等方面進行規定。根據該公約,聯合國成立新機構——國際海底管理局,管理公海海底區域內的資源和采礦等活動。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最為全面、最為完整的海洋法典。帕爾多也因此被譽為“當代國際海洋法之父”。(張紅菊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