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步行蟲總科—花蚤科
真核生物域
動物界
真后生動物亞界
蛻皮動物總門
節肢動物門
六足亞門
昆蟲綱
有翅亞綱
新翅下綱
鞘翅目
多食亞目
扁蟲下目
擬步行蟲總科〈擬步甲總科〉
花蚤科
花蚤科(學名:Mordellidae)全世界約總計60屬,世界已知約1000種,世界性分布,但以古北區、大洋區、北美和中美洲較多,熱帶地區較少。
1.物種學史
根據2019年的一項研究成果,花蚤被認為是人類發現的最早為花傳粉的動物之一。
2019年,科學家包童在王博研究員的指導下,與李建國研究員和美國David Dilcher教授合作在白堊紀中期(約一億年前)緬甸琥珀中,發現了一枚為被子植物傳粉的昆蟲標本。在此之前,最早的被子植物昆蟲傳粉的直接證據,是來自德國梅塞爾化石坑出土的蜜蜂及花粉化石(約4800萬年前)。因此,緬甸琥珀傳粉花蚤的研究將此記錄提前了至少5000萬年,并提供了白堊紀中期,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被子植物蟲媒傳粉的直接證據。
2.形態特征
體小型,楔形和側扁;觸角很短;翅長;腹部尖削和后足很長是本科的顯著特征。身體光滑和流線型,有駝峰狀的背,端部尖,楔形或裂片狀形;1.5-15mm長,通常短于8mm;顏色多變,有黑色、紅色、白色和黃色;表面密生絹絲狀微毛,或具粗毛或鱗片,扁平。頭大,卵形,部分縮入前胸內,和前胸背板等寬,眼后方收縮;表面光滑或布皺紋狀刻點。觸角11節,偶見10節,很短,生于在額橋下方,靠近上顎基部,絲狀,末端略粗或鋸齒狀。唇基小而明顯;上唇突出,完整;上顎短,有時彎曲。下顎須4節,末節大,斧狀或橫闊。舌突明顯;頦梯形;下唇須3節,端節三角形。眼側置,較發達,小眼面中等,卵形。前胸背板小,前面窄,與鞘翅基部等寬;形狀不規則,最寬處位于中部,側緣弓形,后緣寬二彎狀,偶平展;具寬邊;表面有皺紋狀刻點;側區寬闊;前胸腹板很短;前足基節窩后方開放;中胸腹板短,具隆線,后方變尖;中足基節窩分離。后胸腹板大,中等。足無基轉節;前足基節圓錐形;大而連接;中足基節小,稍分離;后足基節扁片,連接。足較細或急劇擴展。脛節有大端距,后一對的頂端常常擴大。跗節5-5-4式,爪簡單。腹板有5-6個可見腹板,縫明顯;末節變成長刺狀,表面有小皺紋。
幼蟲一般圓筒狀,或短或粗壯,5-16mm,通常短于10mm;白色,有足。成蟲棲息于花中,特別喜食傘形花序和寄生朽木的真菌。幼蟲侵害活草莖和朽木,但也有生活于白蟻巢內捕食白蟻的報道。
成蟲:體長3mm左右,體黑色,體表密布灰色短毛,頭下彎,腹面彎曲成弓形。后腿節膨大,善跳躍,跗節較脛節長,雌蟲尾端具長產卵管。
幼蟲:體長6mm左右蠟黃色,胸足特短小,無腹足。腹部1-8節兩側向外膨脹,尾端圓錐形上彎,末端具二分叉。
蛹:長3mm左右,頭胸部紅褐色,腹部黃色。
3.生活習性
寧夏年生1代,以幼蟲在麻莖、麻根部越冬,有時與麻天牛幼蟲混合為害,翌年春天化蛹,6月羽化為成蟲。成蟲喜在茴香、胡蘿卜等傘形花科植物上活動。
4.色波帶花蚤
色波帶花蚤(學名:Glipa malacana),鞘翅目花蚤科,成蟲出現于春至秋季,生活在低、中海拔山區,喜訪花吸蜜,晝行性昆蟲。
(1)外觀特征
體長8~10mm。體色底色黑色;體色具淡綠褐色和白色絨毛密集形成的斑紋;頭部、前胸背板和翅鞘前段斑紋呈淡綠褐色,翅鞘後段帶狀斑紋白色。同屬中尚有數種近似種,斑紋形狀稍有不同。
(2)生態習性
三色波帶花蚤成蟲出現于春至秋季,生活在低、中海拔山區的草叢、樹叢環境里。三色波帶花蚤屬于植物性昆蟲,喜訪花吸密,活動在白天,是晝行性昆蟲。
5.緬甸訪花花蚤
緬甸琥珀中一個身體攜帶大量花粉的花蚤科甲蟲,定名為緬甸訪花花蚤(學名:Angimordella burmitina)。該枚化石右側被密集小氣泡遮擋,只有左側特征可被觀察。研究團隊利用高分辨率光學顯微鏡和顯微斷層掃描技術(顯微CT)對花蚤身體形態進行分析,獲得了高精度三維圖像。琥珀花蚤的身體側扁,并呈C型彎曲,后足極其發達適于跳躍。該體型非常適合在花冠上移動,從而高效地接觸并攜帶花粉。此外,該花蚤口器的下顎須末節膨大,用于收集和取食花粉顆粒。
(1)物種學史
我們人類的大部分食物來自被子植物(開花植物),而90%以上的被子植物需要昆蟲授粉。如此重要的授粉行為是什么時候開始在地球上出現的呢?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員在緬甸琥珀中的新發現,為最早的被子植物蟲媒傳粉提供了直接證據。相關研究于2019年11月12日在線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
被子植物(有花植物)是當今最繁盛的植物類群。化石記錄顯示被子植物在白堊紀中期突然大量出現。達爾文將這一“反常現象”稱為“討厭之謎”。許多被子植物通過昆蟲進行傳粉(蟲媒傳粉),從而促進基因流動,形成高度的多樣性。因此,昆蟲傳粉被認為是白堊紀中期被子植物大爆發的一個關鍵因素。盡管白堊紀中期昆蟲和被子植物的種類已經較為豐富,但此時期被子植物蟲媒傳粉的直接證據卻一直缺失
南京古生物所“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團隊”的聯培博士生包童(波恩大學與南京古生物所聯合培養)在王博研究員的指導下,與李建國研究員和美國David Dilcher教授合作,在白堊紀中期(約1億年前)緬甸琥珀中發現了真雙子葉植物經花蚤科甲蟲進行傳粉的直接證據。該研究結果證實了許久以來學者們關于白堊紀甲蟲是早期被子植物傳粉者的猜想,填補了早期被子植物蟲媒授粉證據的空白,為解答達爾文的“討厭之謎”提供了一個關鍵證據。
(2)形態特征
研究團隊對琥珀標本精細打磨處理后,利用激光共聚焦顯微鏡和高倍光學顯微鏡的觀察,發現花蚤的腹部、鞘翅和身體附近保存了至少62枚花粉顆粒,并確定了這些花粉屬于典型的三溝型花粉。三溝型花粉指每個花粉顆粒上具三條輻射排列的溝,這也是真雙子葉植物的重要鑒定特征。琥珀中這些花粉個體較大,表面有復雜紋飾,部分顆粒形成花粉團,揭示了早期被子植物蟲媒花的花粉特征。
(3)生活習性
綜合花蚤身體構型、口器形態、體毛特征、花粉形態等一系列證據,本研究確定此琥珀標本展現了白堊紀中期花蚤類甲蟲對被子植物的傳粉行為,揭示了早期真雙子葉植物的蟲媒傳粉機制,并提供了白堊紀最早的被子植物蟲媒傳粉的直接證據。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