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美國軍事類媒體發布的衛星圖顯示廣州造船廠建造一種新式的登陸艦,可以伸出長的登陸橋,深入灘頭,這種“橋式登陸艦”是卓越的技術創新,可以大大加強我軍登陸作戰能力。
(1)這種船到底是什么型號名稱?
由于官方沒有公布,尚不明確它到底叫什么。它被媒體評論稱為“移動登陸碼頭駁船”、“T-LPT”、水橋等等。總之,它的作用就是幫助將大型艦船上的重型裝甲車輛運上岸,以支持可能在臺海地區進行的兩棲登陸作戰,當然到南海東海的很多環境也能用。
筆者以為不妨稱之為“棧橋登陸艦”或者“橋式登陸艦”。這種技術創新,大大加強我軍登陸投送的能力。
(2)關鍵而奇特的橋式結構,省略了登陸艇環節
登陸艦和陸地之間需要一個登陸艇(車)環節,需要登陸艇和兩棲車把兵力投送上岸,坦克想直接從兩棲戰艦上岸很難。登陸艦艇只能伸出幾米長的跳板,但是橋式登陸艦可以省去這個登陸艇環節,彼此間像積木一樣連接,形成上百米的橋梁,讓重型裝甲車甚至步兵可以從停在深水中的大船直接走上灘頭,輪子和鞋底一滴水不沾,直接在灘頭深處上岸,而無需中間的登陸艇環節。橋也允許民用滾裝渡輪停靠。
橋這么長,還能過重型坦克,材料應該是很過硬。我認為還可以設計成兩頭都有橋,前面的一頭伸到灘頭以便部隊上岸,后面短橋與運輸駁船相連,讓更多部隊過橋上“艦”再過橋上“岸”,上完了換一艘駁船繼續上。那只要船的數量足夠,要送多少部隊就送多少。
(3)革新兩棲戰法,擴大臺海可登陸區域范圍
除了增加投送量,長橋功能還擴大了登陸區。比如臺灣沿海地形多巖石地段,通常意義上的可登陸區有限。淺水區域有小礁石的,也被這種橋規避了。從老美發布的衛星圖上看,這種橋伸出長度實際達到128到133米,而不是有些媒體講的120米或者130米。這樣一來,我軍在坡度較陡、不適登陸的沙灘也可以上了。
(4)奇特的插樁工作方式
這是一種正宗的海岸移動碼頭,居然有橋樁子。從一些資料圖片上看出,在它們的側船體上有好幾根數十米的樁子,可以從船底向下伸出,借助壓艙物和樁腳錐形裝置把樁腳固定在超過30米深的海底,將船體支撐住,讓橋高出海面,淺海水浪很難沖得動。
老美專家說通過開源商業衛星圖發現這種戰艦有三種型號,稱之為水橋-185、水橋-135和水橋-110,型號以尺寸為基礎。還有所謂第四種型號,長 70 米,據說2022年就被美國衛星首次發現,但是似乎缺乏推動能力,很可能是原型試驗船。兩種較長的型號分別有六條和八條支柱,以及兩個側裝坡道。水橋-185 型還有一個船尾坡道,它們最多可連接五艘民用車輛渡輪。最短的型號只有四條支柱,沒有坡道,但水線以下深度只有 2 米,因此可以比大型兩棲艦更靠近海岸。
目前尚不清楚中國到底建造了多少艘,有分析人士統計出至少有七艘。我想沒有七八艘也不夠打大仗。未來一定會對這些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奇異戰艦進行廣泛測試,甚至改進完善。我們也可以因此獲得更多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