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段玉清韋維薛維睿成都觀察楊柳
停好電動汽車、插上充放電槍、掃描樁上二維碼,通過手機確定開始放電,十多分鐘后,車輛放電5.2千瓦時,賺取放電收益5.2元……4月10日上午11時許,成都市雙流區川大路三段特來電&K速電空港星匯光儲充放電站,市民朱亮通過剛剛投入運行的充放電樁,將電動汽車上的電量“反向”賣給電網。這是四川首個電動汽車將電力注入10千伏公網的成功案例,邁出車網互動規模化應用的第一步。
市民朱亮正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進行電動汽車放電。
車網互動,是指新能源汽車通過充電樁與電網進行能量和信息的互動,主要包括智能有序充電、雙向充放電等形式。簡單說,就是新能源汽車可以根據電網調節錯峰充電,或者反向送電給電網獲得補貼收益。要實現車網間的雙向互動,V2G(Vehicle-to-Grid,車輛到電網)技術是關鍵。通過該技術,可以把新能源汽車當作“移動充電寶”,削峰填谷緩解電網壓力。“車主也可通過充放電賺取用電‘差價’。”國家電網天府新區供電公司工作人員符曉巍介紹。
為何要把電動汽車當“充電寶”?成都目前進行了哪些探索?未來又有哪些打算?近日,記者前往相關企業、主管部門進行探訪。
市民朱亮正在進行電動汽車放電。
為何要把電動汽車當“充電寶”?
節省電力保供成本,削峰填谷緩解電網壓力
為何要把電動汽車當“充電寶”?
朱亮以自己的電動汽車為例算了一筆賬,“汽車電池容量約為40千瓦時,如果把車內80%的電量通過V2G賣出去,按照低谷期每千瓦時約0.2元的價格、高峰期每千瓦時1元的價格算,每次交易可獲得25元左右的收益。”
“除為車主賺取‘差價’收益,車網互動更大的作用在于其有助于節省巨額電力保供成本,削峰填谷緩解電網壓力。”成都特來電新能源有限公司技術總監胡海鋒介紹。
近年來,不少地方用電負荷創新高,但如果通過擴充電網輸電通道等方式解決需求,成本很高。數據顯示,到2040年,我國電動汽車保有量或將達3億輛,若采用V2G技術,對電網總體功率支撐能力將達到29億千瓦到35億千瓦,可實現調整電網豐枯的作用。
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多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強新能源汽車與電網融合互動的實施意見》,“新能源汽車通過充換電設施與供電網絡相連,構建新能源汽車與供電網絡的信息流、能量流雙向互動體系,可有效發揮動力電池作為可控負荷或移動儲能的靈活性調節能力,為新型電力系統高效經濟運行提供重要支撐。”
不久前,南方電網就曾組織開展了國內首次車網互動跨省聯動,范圍涉及廣東、廣西、云南、貴州、海南5省區63個城市。活動期間,超10萬輛次電動汽車化身“移動充電寶”,以“邀約填谷充電、V2G反向放電、智能有序充電”等多種方式,互動電量超50萬千瓦時。
電動汽車放電時,市民朱亮的手機終端顯示屏。
成都做了哪些探索?
3項目入選全國試點,8月30日前將新建改建一批充放電電站
在成都,相關的探索也在進行中。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及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布關于公布首批車網互動規模化應用試點的通知。成都3個項目入選,分別為“兩區三中心”智能車網互動試點項目、“交能融合”虛擬電廠有序調控規模化車網互動試點項目、城市“移動充電寶”車網互動試點項目。
特來電&K速電空港星匯光儲充放電站的建設便為“兩區三中心”智能車網互動試點項目的建設內容之一。該項目由成都特來電新能源有限公司申報,主要通過場站智能化升級改造模式,聚焦“兩區”(居住區、辦公區)和“三中心”(商業中心、工業中心、休閑中心)充放電場景,更新改造一批覆蓋成都全域的車網互動示范場站。胡海鋒介紹,試點項目計劃于今年6月30日前,升級改造成都50座充電電站,涉及300多根電樁,“若同時放電,可滿足一兩千戶居民用電。”
而在成都高新區城南天府樓下,去年10月也投用了一座車網互動充放電示范站。成都交投集團能源股份公司市場拓展部相關工作人員賈志強介紹,該示范站為“交能融合”虛擬電廠有序調控規模化車網互動試點項目的建設內容之一,目前采用放電自用的方式,用于城南天府寫字樓、地下停車場的照明,“8月30日前,將在成都?繼續新建改建60個充放電電站,涵蓋城配物流、重卡環衛、出租網約、辦公園區、路側充放電等多場景應用。”
特來電&K速電空港星匯光儲充放電站
“成都目前運營的7000余輛電動公交車輛也可轉化為一個個‘大號充電寶’,在緊急情況下提供電力保障。”成都公交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新能源事業部經理羅慶介紹,此次成都公交集團申報的城市“移動充電寶”車網互動試點項目計劃于6月30日前,在金沙公交樞紐站和成都嬌子公交停保基地共改建52個充放電樁。
羅慶還介紹,去年成都公交集團已在成都高升橋投運了一座綜合能源示范站,站內配建2臺V2G充放電樁進行試點,同時聯合頭部電池企業、車企,對50余臺長續航公交車輛進行放電技術的升級。
進一步推廣還面臨哪些挑戰?
要雙向暢通,需建立電池、車、樁、平臺、電網間信息互聯互通機制
“反復充放電會不會損害電池壽命?”采訪中,不少市民對車網互動模式提出顧慮。
對此,賈志強表示:“新能源汽車所用的磷酸鐵鋰電池充放電次數可達3000次左右。一輛續航400公里的車型,若每天上下班通勤行駛40公里,大概每周只需要充一到兩次電,以每周充兩次電計算,10年消耗1000余次。即使每天充放電一次,也在電池的正常壽命范圍內。”
特來電&K速電空港星匯光儲充放電站
“目前車樁通信協議、電價結算機制等也有待進一步統一。”特來電西南大區能源管理部負責人陳卓介紹,車網互動需要能源流、信息流的雙向暢通,就必須建立電池、車、樁、平臺、電網之間的信息互聯互通機制,才能保障各環節間信息共享。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加強新能源汽車與電網融合互動的實施意見,力爭在2025年底前完成雙向充放電場景下的充放電設備和車輛技術規范、車樁通信、并網運行、雙向計量、充放電安全防護、信息安全等關鍵技術標準的制修訂。
對企業來講,硬件設施的投入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充放電車樁價格基本上為普通充電樁的兩倍。
如何鼓勵更多企業參與車網互動?去年,成都曾出臺迎峰度夏電力供應保障十條措施,“對經認定為具備雙向充放電能力的充換電站,根據四川省電力需求側市場化響應出清執行情況,按響應量額外給予3元/千瓦時的補貼。”
目前,國網天府新區供電公司正聯合成都特來電新能源有限公司就車網互動商業模式等進行探索。同時,在今年成都市發布的進一步增強電力保障能力若干政策措施中,也就“提升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車網互動水平”進行政策支持。
來源:四川在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