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網上有人提問:“一段感情,從無話不說,到無話可說;從秒回你的信息,到最后的冰冷不語,你們花了多久走到這一步?”
網友的答案中,占大多數竟然是半年到一年不等。
一段感情的毀滅會有很多原因,有時候是因為感情不和,有時候是因為不夠愛。
感情或許就是這樣,有時總會莫名其妙地分開,就像朋友一段五年的感情,到最后卻毀在“隨便吧”這三個字上。
朋友說:
分手那天是個雨天,我問他晚上想吃什么,他盯著電腦屏幕說隨便吧;問他這個周末要不要回我父母家看看,他劃著手機說隨便吧;直到我紅著眼睛問“我們是不是該分開了”,他依然回答說:“隨便吧。”
是呀,兩個人相愛走到一起后,從無話不說到無話可說:多少感情都敗給了這三個字。
01
“隨便”是慢性毒藥的第一滴
說實話,剛戀愛時,我們都曾經是細節狂魔。
比如:他會記得在備忘錄記下你奶茶要三分糖,你知道他吃火鍋必點鮮鴨血。那時候說出來的“隨便”,是一種甜蜜的試探:“你選就好,反正你的選擇我都喜歡。”
可當感情進入第三個年頭,“隨便”就開始變味了。
他不再關心你的新發型,你也懶得問他要不要添置新襯衫。某天突然發現,你們點的外賣永遠是上周的重復,周末在一起時也只剩下各玩各的手機。
心理學有個“情感衰減曲線”:
當伴侶間積極互動低于消極互動的5倍時,關系就會進入危險區。
所以,對方的每一句敷衍的“隨便吧”,其實都是在透支著你們情感賬戶里的存款。
02
當“隨便”成為條件反射
上周在商場目睹了一對情侶這樣的一段對話:
“你看,我買這條裙子怎么樣?”
“隨便。”
“等會兒,我們去哪家餐廳去吃飯呢?”
“都行。”
“這個周末我們去爬山嗎?”
“再說吧。”
這時,女生突然摔了手機:“你能不能有一次認真回答我?”男生錯愕抬頭:“我又哪里錯了?”
這種場景太熟悉了。當“隨便吧”成為了條件反射,本質上就是對親密關系開啟了省電模式。
就像我們卸載了手機里不常用的APP,你把伴侶的需求也拖進了“不重要文件夾”。
感情最怕的就是這種節能狀態。日本情感專家木村敦志說過:“敷衍比爭吵更致命,因為它連修復的機會都不給。”
03
殺死感情的從來不是“隨便”本身,而是對方的不在乎
真正可怕的不是那句“隨便吧”,而是它背后的潛臺詞:“我不在乎你的感受”、“這件事不值得我費心”、“你怎樣都與我無關”。
同事小李最近在鬧離婚。導火索是他總是打游戲,妻子問他周末有什么計劃,他總是說隨便。
于是,妻子對他說“這個周末你就好好在家玩游戲吧!”,結果他真在家打了兩天游戲。
直到看見妻子獨自帶孩子去游樂園的朋友圈,他才驚覺妻子的話里對他藏著多少失望。
感情里最殘忍的鈍刀子,就是把對方的期待都磨成“隨便”。當一個人說“隨便”的次數超過“我愛你”,那么,這段關系其實已經在靠慣性滑行。
04
破局之道都藏在生活的細節里
我認識的一對夫妻結婚十年依然甜蜜的秘訣很有意思:
他們家有一面小白板,小白板上貼了很多花花綠綠的便利貼,因為他們每個周末都必須要寫出一兩條關于周末計劃的具體建議。
于是小白板上貼滿了“火鍋/日料/你做的陽春面“、”看電影/拼樂高/去釣魚“這樣可愛的便簽。
這讓我想起《小王子》里的馴服理論:“正是你為玫瑰花費的時間,才讓她變得如此珍貴。“
感情保鮮的秘訣,或許就藏在那些不愿說“隨便”的瞬間:
當TA說“隨便吃”時,你能想起TA最近念叨過的餐廳;當TA說“隨便選”時,你記得TA三個月前看中的那款項鏈;當TA說“隨便吧”時,你能聽出這句話里藏著的疲憊,然后張開雙臂說:“今晚你好好休息,晚飯就交給我吧。”
成年人的愛情哪有那么多驚心動魄?不過是在無數個“不想隨便”的堅持里,把乍見之歡熬成久處不厭。
所以,別讓那句輕飄飄的“隨便吧”,壓垮了曾經鄭重其事的“我愛你”。
05
寫到這里,我想起了電影《一句頂一萬句》里,一開頭是興高采烈的男女主角在民政局領結婚證,排在他們前面的,則是一對來離婚的夫妻。
工作人員問離婚的夫妻:“你們為什么離婚?”
他們面無表情地回答:“說不著。”
再問這一對新人:“你們為什么結婚?”
“我們說得著!”他們答得干脆響亮,臉上寫滿了憧憬與熱情。
我想,夫妻之間的感情之所以會變得越來越疏離和冷漠,也是我們彼此的話語越來越缺乏溫度,慢慢拆解了曾經用心建立的屋塔。
總之,相愛容易相守難,享福容易吃苦難,記得珍惜那個能陪你一起吃苦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