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阡陌,愛寫書影評、人物、文史故事,歡迎關注
1937年,61歲的張伯苓得知26歲的飛行員四子張錫祜犧牲,含淚拍手“死得好!死得好!”三兒子不解其意,老父親隨后道出一番話,令人淚目。
張伯苓,1876年出生于天津一個貧苦家庭。1891年,15歲的他考入天津北洋水師學堂,立志報效國家。
四年后,當他以優異成績畢業時,卻發現因1894年甲午戰爭中清朝慘敗、北洋海軍幾乎全軍覆沒而找不到實習機會。
1898年,在目睹“通濟輪”兩天內“國幟三易”的奇恥大辱后,這位血氣方剛的年輕人憤慨不已:“海軍救不了中國,唯有教育才能喚醒國人。”于是,他果斷棄戎投身教育。
1904年,張伯苓和嚴修創辦了南開中學。1917年,41歲的他遠渡重洋,前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留學。學成歸國后,他化身“化緣和尚”,四處籌錢,終于在1919年,創辦南開大學。
張伯苓將自己的理念體現在“允公允能,日新月異”這8個字上。一方面,他要求學生學以致用,報效祖國;另一方面,他鼓勵學生打破保守,積極進取,適應時代潮流變化。
“強國必先強種,強種必先強身!”這是張校長常念在嘴上的話。
在他與張學良的資助下,1932年,劉長春成為我國第一位參加奧運會的代表。
在當時,南開大學就擁有15個籃球場、6個排球場、5個足球場、17個網球場及豪華跑道。
學校每周必須保證3小時的體育課,如果體育不及格就無法畢業。1945年抗戰勝利后,張伯苓還成為第一個提出申辦奧運會的人。
除了教育學生強身健體,張伯苓更注重愛國教育。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張伯苓便悲憤地校園內掛出一副對聯:“莫自餒,莫因循,多難可以興邦;要沉著,要強毅,立志必復失土。”
三年后的華北運動會開幕式上,出現了令人瞠目結舌的一幕。隨著一聲哨響,900多名南開學生魔幻般地用人形變出“勿忘國恥”四個大字。現場爆發出暴風驟雨般的掌聲,學生們又驚艷變出“收復失土”四個大字。
日寇駐華北屯司令官梅津美治郎臉色鐵青,氣勢洶洶地向張伯苓抗議。張伯苓堅定地回應:“在中國人自己的國土上,這是我們的學生的自由,你外國人無權干涉。”
面對日本駐華使館的施壓,張伯苓裝模作樣把學生代表叫來,訓了三句話:
“你們討厭!”
“你們討厭得好!”
“下回還這么討厭,但要更巧妙地討厭!”
1937年,日寇的鐵蹄踏進天津,凝結了張伯苓一生心血的南開被毀于一旦。
他流著淚卻堅定地說:“南開之物質雖毀,但南開之精神,將因此挫折而愈加奮力!”
然而,苦難接踵而至。兩周后,又傳來了四子張錫祜駕機殉國的噩耗。
張伯苓顫抖著摘下眼鏡,突然拍手高喊:“死得好,死得好!”三兒子不解,張伯苓悲痛地說:“我早就把他許給國家了,今日的事早在意料之中,只可惜他為了給國家立大功,這是遺憾......”
南開與北大、清華南遷,組成西南聯大。張伯苓跟隨一起顛沛流離,繼續為教育貢獻自己的力量。
1949年,蔣介石敗走臺灣之時,幾次三番懇請張伯苓隨行,張伯苓卻斷然拒絕。
蔣介石給他留了機票,:你幾時想走,就隨時可以走。”但張伯苓始終以不愿意離開學校、不想離開祖國為由拒絕。
1950年底,南開校慶。一大早,張伯苓撐著一把傘,準備往學校出發。
但由于當時形勢,他并不適合參加,兒子輕聲跟他說:“父親,今天有雨,我看咱們就不去了吧?”張伯苓愣住了,他聽懂了兒子的話,緩緩地說:“那好吧,我們回去吧。”
這位為南開奉獻了一生的人,當南開不再需要他時,他黯然轉身離去。
1951年,距離南開校慶僅過去四個月,75歲的張伯苓在家中與世長辭,口袋里僅有7元4角錢和兩張舊戲票,他的畢生積蓄全部投入到了南開大學。
“天下誰人不知南開?誰人不知張校長?”老舍與曹禺曾為張伯苓寫下詩句,這是對他一生最好的詮釋。
當南開校園的硝煙散入歷史,我們才讀懂張伯苓的“死得好”里藏著怎樣的決絕:
那不是無情,而是把骨肉血脈熔鑄成民族脊梁的悲壯。
教育的真諦從不在高樓廣廈,而在有人愿以身為燭,照見一個國家的黎明。
他用破舊的西裝口袋,裝下整個民族的希望。
幸得文史相依伴,從此阡陌多豁達
愿同頻的人,都能在這里相聚,感謝您的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