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稅戰打響,關稅大戰帶來的巨震,還在繼續。而像洛陽這種三四線城市,剛需可以買,買就用來住,別想著升值;老破小趕緊賣,換品質高的房產。
4月11日 星期五
天氣
陰轉多云 9~28℃
限行
限行尾號:不限行
關稅大戰帶來的巨震,還在繼續。美國對全世界來了一波大范圍的AOE,什么盟國不盟國,大國還是小國,每人都挨一嘴巴子。尤其是對中國商品的稅率加征,引發了資本市場劇烈震蕩,市場對經濟前景的擔憂顯著加劇。
樓市作為經濟的重要支柱,走勢自然備受關注。畢竟現在五駕馬車中的“出口”受到重挫,其他四駕(消費、投資、科技與金融)必須給力!現在大家的共識就是,要加大內需,提振消費,形成內循環。但大家心里又都很清楚,能迅猛拉動消費的高效工具肯定是房地產。
關稅大戰繼續升級,中國房地產作為最大的內需載體,表面上與國際貿易相隔甚遠,實則通過就業、收入、資本流動三條隱秘的通道,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壓力測試。那么關稅大戰究竟對樓市是利好還是利空呢?
經濟壓力傳導至樓市
看空派最容易想到的,自然是關稅大戰導致經濟發展的壓力更大,進而導致樓市的支撐力更弱。GDP增速放緩會削弱居民收入和消費信心,進而抑制購房需求,尤其是中低收入群體的購房能力。不可否認,會帶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1、全球經濟衰退風險拖累國內經濟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已導致美股暴跌、全球市場恐慌情緒蔓延,并可能引發貿易伙伴的報復性措施,加劇全球經濟衰退風險。
若出口導向型產業(如制造業、電子、紡織等)受沖擊,企業利潤下滑、失業率上升,將削弱居民購房能力和信心,間接影響樓市需求。同時由此引發的裁員或降薪,間接影響房貸償還能力和房地產市場的資金流動性。
2.貨幣政策的兩難困境
關稅推高進口商品價格,可能加劇輸入性通脹,迫使美聯儲推遲降息甚至轉向緊縮。若國內為對沖外部風險同步收緊貨幣政策,房貸利率可能上升,進一步抑制購房需求。
3.外資撤離與市場信心波動
全球資本對貿易保護主義的擔憂可能引發外資撤離新興市場,疊加股市下跌的財富效應,部分高凈值人群的資產配置策略或轉向保守,更傾向于持有現金或低風險資產,而非投資房地產,從而延緩樓市復蘇節奏。
同時,人民幣貶值預期可能削弱以人民幣計價資產的吸引力,影響外資流入和國內高凈值人群的資產配置偏好。
樓市政策刺激力度隨時加大!
但往往威脅總是伴隨著機會!
一旦關稅大戰影響升級,提振樓市就是提振消費的前提,樓市不起來,沒人敢消費。試想一下,相信沒有人能做到一邊房子虧損上百萬,一邊加大消費的吧?
眾所周知,中國的樓市就是「政策市」,所以,有一萬種辦法可以讓樓市迅速升溫直至沸騰。但國家很警惕樓市的再度火爆,所以過去兩三年的政策都非常克制,猛藥是不會輕易用的。但真到了關鍵時刻,國內政策工具箱(如降息降準、收購庫存等)就必須拿出來用了。
1. 國內穩經濟政策聚焦房地產
中國樓市的穩定,高度依賴政策調控。面對外部經濟壓力,政府可能通過更積極的財政政策(如提高赤字率至4%)和寬松貨幣政策(降準降息)釋放流動性,直接支持房地產行業。昨天央行就公開喊話,隨時降準降息,刺激剛需釋放,降低首付比例、放寬限購政策、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等舉措可能加速落地。同時可能加快“以舊換新”“收購庫存房轉保障房”等政策落地,去庫存。
2. 房地產作為經濟“穩定器”的作用強化
房地產產業鏈占GDP比重高(涉及50多個上下游行業),在經濟承壓時,政策層可能優先通過刺激樓市拉動內需,穩定就業和消費市場。例如,鋼鐵、家電等行業需求與房地產高度關聯,政策托底可緩解產業鏈衰退風險。
3. 居民財富結構與避險需求
房產在中國家庭財富中占比超60%,房價下跌可能導致居民消費收縮。為避免系統性風險,政策層有動力通過穩定房價維持社會財富預期,防止經濟螺旋式下行。
核心城市避險屬性強化,經濟不確定性下,一線及強二線核心地段房產可能成為高凈值人群資金避險選項,支撐高端住宅市場韌性。
短期政策利好占主導
政策刺激對沖利空,樓市趨穩概率較高
當前國內政策工具箱充足,財政與貨幣寬松的組合拳(如“赤字率提升至4%”“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可有效緩沖外部沖擊。
房地產作為內需核心領域,可能成為政策發力的重點,短期內限購松綁、貸款利率下調、降準降息等利好措施或支撐市場企穩。
但,經濟結構矛盾與全球不確定性仍是隱患
若全球經濟衰退風險持續,出口下滑可能拖累國內經濟增速,進而削弱居民收入增長預期,導致樓市需求長期疲軟。此外,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可能加速產業鏈外遷,削弱房地產的“城鎮化紅利”基礎。
所以,總結來說,政策刺激帶來的利好可能短期內占優,尤其是國內調控政策的靈活性和房地產在經濟中的戰略地位,能夠部分對沖外部沖擊。至于后期樓市的走勢,更取決于國內政策力度與經濟內生修復能力,而非直接受關稅政策沖擊。
購房與賣房策略
1.購房建議
選對區域:老生常談的話題,優先選擇一線及強二線城市,如成都、武漢、杭州的主城區、地鐵房或高端改善型住宅,這類房產抗風險能力更強。
把握時機:關注2025年4-6月“小陽春”及降息落地節點,利用低利率(LPR或降至2.5%)和稅收優惠(如契稅減免)降低購房成本。
規避風險:外貿依賴型城市如深圳、蘇州短期波動較大,非核心三四線城市需謹慎入場。
2.賣房建議
優化資產:持有三四線城市房產的業主建議逐步減持,轉向核心城市優質資產或抗通脹標的,如黃金、國債。
適時置換:若持有老舊或非核心地段房產,可趁政策寬松期置換為改善型住房,享受政策紅利。
關注風險:房企債務壓力下,期房交付風險仍存,優先選擇現房或準現房交易。(這點就不用過多贅述了)
3.動態監測指標
關注月度CPI、出口增速、失業率及70城房價指數。
留意央行貨幣政策報告、政治局會議對房地產的表述及保障房推進進度。
宏觀經濟知識拓展
1.CPI與GDP關系
CPI反映居民消費的一籃子商品和服務價格的變化,衡量生活成本;GDP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最終商品和服務的總價值,體現經濟總量。二者存在動態關系:
高GDP增長 + 高CPI:形成過熱型通脹,如中國2007年GDP增速14.2%,CPI達4.8%,央行連續加息抑制過熱。
低GDP增長 + 高CPI:出現滯脹,如2022年全球能源危機下,歐元區GDP僅增長3.4%,CPI卻達8.4%。
高GDP增長 + 低CPI:實現健康增長,如美國1990年代“新經濟”時期,GDP年均增速4%,CPI僅2.5%。
低GDP增長 + 低CPI:面臨通縮風險,如日本“失去的三十年”,GDP長期低增長,CPI多次負值。
2.CPI對房價的影響
正向推動:當CPI持續上漲(年漲幅超過3%),貨幣購買力下降,居民傾向投資房地產等抗通脹資產,推高房價。若CPI上漲伴隨工資增長,且央行維持低利率,房貸成本低,房價可能持續上行。
抑制作用:當CPI漲幅超過政策容忍閾值(我國通常以3%為參考線),央行可能加息,導致房貸利率上升,購房成本增加,壓制房價。若CPI上漲快于工資增速,居民可支配收入減少,購房意愿和能力下降,房價承壓。
簡單來說,一二線核心城市的好房產可以買也可以持有,有投資和保值增值屬性;
而像洛陽這種三四線城市,剛需可以買,買就用來住,別想著升值;老破小趕緊賣,換品質高的房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