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秋葵媽媽
01
“奶頭樂”現象是什么?
1996年,“奶頭樂”一詞最早出現于《明鏡》雜志記者彼德·馬丁與哈拉特·舒曼合著的《全球化陷阱》一書,原譯為“靠喂奶生活”。
所謂“奶頭樂”現象,就是指剛出生的嬰兒,只要有奶喝,就會變得十分滿足。
當娛樂大量占用人們的時間,讓人們喪失思考的能力,將會帶來“馬太效應”,沉迷的人繼續沉迷,清醒的人保持清醒,人與人的差距也就拉大了。
對于學生而言就是,只顧著眼前能讓自己感到快樂的事情,其他的事情一概不考慮,不關注,說白了就是很多同學停止努力,放飛自我。
比如面對學業,很多學生都抱著“及格萬歲”的心態,只追求及格,不追求高分。
所以在對待學業上,也沒有使出十成的力氣,最后畢業參加工作之后,才發現原來自己對于很多專業知識,都是一知半解。
除了學業以外,對于備考各類證書、學生會競選、班干部競選以及社團活動等等,也都是提不起來興趣。
他們把更多的時間都是在寢室里追劇,看視頻,睡覺,畢竟相比努力,這些事情顯然做起來更容易讓學生們感到放松和滿足,而且學生們之間也不會那樣互相攀比成績。
現在很多時候,大家攀比的是誰談的戀愛多,誰的游戲玩得更好,還美其名曰學生活就應該活得灑脫,才算是青春不悔。
但其實這種只滿足于現狀的“奶頭樂”現象,正在悄無聲息地影響著學生未來的前途。
等到真正面臨求職時,才發現自己在千萬畢業大軍毫無競爭優勢,就連簡歷上,都只能空空如也。
一部分同學在學習的苦和工作的苦中選擇了后者,最后加入了“啃老”大軍。
家長們還被蒙在鼓里,不明白為什么辛辛苦苦培養了一名大學生最后,卻要面臨求職難。
02
孩子慢慢廢掉,
是從陷入“奶頭樂”的“垃圾快樂”中開始的
“奶頭樂”和“延遲滿足”其實就是學生對于生活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前者選擇當下的滿足,而后者則是厚積薄發,用現在的辛苦去換取未來的滿足。
前者為了享受手機和游戲帶來的短暫快樂,一群孩子渾渾噩噩地度過了一天又一天。
他們甘愿淪為碎片化娛樂的俘虜,讓無節制的感官享受淹沒自己。
試問這樣沉迷于垃圾快樂的孩子,哪還有未來可言?
雖然獲得了短暫的滿足,但卻在這種快樂中,喪失了自制力和學習能力。
他們懶得思考,懶得進步,讓自己的未來,被這種快樂一點點偷走。
難怪有人說,毀掉一個孩子,讓他縱欲享樂。
所以,希望學生們能夠在意識到這種現實可能已經滲透到自己的學生活中時,及時調整好心態。
有些滿足其實很廉價,或許當下你會覺得很開心,但是當你學畢業回顧自己的校園生活時,你以為的不悔其實恰恰就是后悔。
03
“垃圾快樂”
正在慢慢毀掉你的孩子
知乎上,有一個話題:
“如何看待毀掉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給他一部手機?”
有網友回答到:
“玩手機不可怕,可怕的是垃圾快樂。千萬不要讓孩子沉迷玩手機的垃圾快樂當中。”
是什么引發了垃圾快樂?那就是能讓人獲得短期快感的事物。
心理學家亞當·阿爾特說:
“游戲、八卦、直播等娛樂產品,就像毒品,一不留神就能讓人上癮。”
孩子一旦嘗到了垃圾快樂的甜頭,就會上癮,忍不住地想要更多,甚至會讓意志迷失,忽略了本來應該做的事情。
垃圾快樂到底有多可怕?
就拿玩手機舉例,美國曾發起一項調查:
科學家花了10年時間,跟蹤調查了100個孩子,其中有50名經常玩手機,另外50名接觸不到手機。
10年之后,結局讓人震驚。
在那些經常玩手機的孩子當中,只有2人考上了大學。
在那些接觸不到手機的孩子當中,所有人都考上了大學。
其中,有16個孩子獲得了全額獎學金。
手機滿足了孩子一時的歡愉,但是手機制造出的垃圾快樂,殺死了孩子的自制力,殺死了孩子的學習能力,更殺死了孩子的上進心。
垃圾快樂,不僅拉開了孩子與同齡人之間的距離,也在一步步毀掉孩子。
04
“垃圾快樂”,危害堪比毒藥
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那些愛玩游戲,刷視頻,愛看電視劇,沉迷于垃圾快樂無法自拔的孩子,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對能獲得短期快感之外的事情,毫無興趣。
寶媽群里有一位媽媽說:
“沒有玩游戲之前,孩子又乖又聽話。成績在班里也很好,老師們都夸她,這孩子真聰明啊。
可是,自從孩子迷上了游戲之后,每天回家不寫作業、不想吃飯,就想先玩手機。一學期的時間,成績直線下滑。
現在孩子天天鬧著要玩,如果不給就開始抹眼淚,撒潑打滾。甚至砸東西。
哎,當初說什么也不該讓他玩游戲。”
以前覺得孩子玩游戲沒啥,但等到發現事情的嚴重性之后,后悔已然來不及。
孩子體驗過游戲的快感,就很難從中走出來。
這時,如果有人阻止他,他們就像變了一個人,發脾氣,大鬧特鬧。
面對這種情況,家長要么束手無措,要么暴力制止。顯然,這兩種都不是什么好辦法。
因此,千萬別讓孩子沉迷于垃圾快樂,一旦陷入,就只能一步步沉淪。
05
父母是孩子和垃圾快樂之間的一道墻
當孩子體會到這種“垃圾快樂”的快感,他們根本沒有自制力,能夠做到拿得起、放得下。
如果家長沒有干涉,孩子就沉溺其中。
所以,避免孩子在垃圾快樂中淪陷,重回正常的學習,是父母的首要責任。
當孩子在垃圾快樂的邊緣瘋狂試探時,不如試試這三個方法:
1. 言教不如身教
孩子天生就會模仿,而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模仿和學習的重要對象。
著名的蘋果之父喬布斯,從來不在家里擺弄電子產品。
曾經有記者采訪他問:“您在家玩手機嗎?”
喬布斯回答:“我們家限制出現電子產品。”
于是,每天晚飯后,喬布斯家里都會出現這樣的場景:孩子們會一起看書,一起談論各種各樣的話題,沒有一個人愿意抱著手機和iPad看。
楊絳先生也說:
“好的教育,榜樣的力量很重要”。
家長用自己的行為引領孩子,比講千百遍道理更有說服力。
如果想讓孩子多讀書、多運動、不過度沉迷于手機,自己就要作為榜樣先行動起來,用榜樣的力量,潛移默化影響孩子。
2. 培養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
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淪為垃圾快樂的奴隸,很多父母認為,只要不給孩子看手機就行了。
于是強制沒收,禁止他們玩手機。
這并不是最明智的辦法。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做“禁果效應”,也叫“亞當夏娃效應”,意思是:
越是禁止的東西,就越會勾起人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就越想要得到手。
孩子擁有極強的好奇心和逆反心,家長越不讓孩子玩手機,孩子們反而越想玩。
父母也做不到完全杜絕,孩子不可能永遠不接觸這些娛樂。
培養孩子的自控力是個漫長的過程,嚴防死守從來不是最佳選擇,循序漸進才是。
當孩子特別想玩游戲的時候,我們應該把禁止變成商量,可以跟他說:吃完飯再玩或者做完作業再玩。
孩子會覺得爸媽沒拒絕我,我過一會還能玩。
如果孩子每天都能保持下去,知道要先做正事再娛樂,長此以往,那他就不會淪陷于垃圾快樂。
3. 可以陪伴,就不要走開
兩彈元勛“鄧稼先”先生是一個很會陪孩子玩的爸爸。
他雖然很忙,可是一有時間他就會陪孩子玩。
帶上孩子去爬山、游泳、散步。
他會把孩子們放在自行車上,帶著孩子們兜風,和兒子比賽玩游戲,甚至一起放鞭炮。
龍應臺說:
“玩,是天地間學問的根本。”
孩子從小浸潤在大自然,接受人文氣息的熏陶,在父母的陪伴與關懷成長,孩子自然會眼界拔高,心中有更廣闊的世界,就不會沉溺于小小手機這一方天地之中。
父母應該盡量空出時間,與孩子一起在大自然下奔跑,放下手機、丟掉ipad,忘卻電子產品。
只有真心地陪伴孩子,主動關心和靠近孩子,才能讓孩子在愛的守護下,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快樂,忘卻虛擬世界帶來的“美好”。
都說教育拼的是父母的財力,不如說拼的是父母的關心和陪伴。
孩子是否遭受垃圾快樂的荼毒,和虛擬世界的關系并不大,主要是取決于父母的態度。
父母教育的缺失,才是孩子癡迷垃圾快樂的根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