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常 欽 李曉晴
對話嘉賓:
魏后凱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
張福鎖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記者:對于農業這一基礎性產業而言,發展新質生產力,“人”的要素具有怎樣的重要意義?
魏后凱: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離不開先進生產要素的培育和聚集,其中,人才是最活躍、最關鍵的要素。無論是新技術的研發推廣,還是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的構建,最終都要依靠高素質的勞動者來實現。因此,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首先要抓住培育、引進和用好各類先進人才這個關鍵環節。
張福鎖: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核心在于通過科技和制度創新實現農業生產力水平的躍升。在其基本構成——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中,勞動者的能力躍升是基石。這不僅指頂尖科技人才的創新引領,也包括億萬農民群眾的技能提升和協同參與。只有人的素質提高了,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這句話在農業領域體現得很突出。
記者:如何著力培育適應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高素質勞動者隊伍,特別是如何培養所需的先進人才?
張福鎖: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對勞動者的知識、技能和認知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需要著眼長遠、系統布局,加強人才培養。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類教育培訓資源和支農惠農項目,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的人才培育體系。比如,既要培養農業領域的戰略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也要培養懂技術的縣級專家、善推廣的鄉鎮級骨干、能帶富的村級能人以及掌握現代農業技能的高素質農民。要創造條件讓他們留在農村、服務農民、發展農業,成為農業科技創新和應用推廣的中堅力量。
魏后凱:除了本土培養,也要注重引進農業科技研發、現代企業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專業人才。更重要的是創造良好的環境,讓人才愿意來、留得住、用得好。這包括完善激勵機制、提供發展平臺、改善鄉村生活條件等。只有這樣,先進人才才能在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中有效發揮在研發、管理、組織等方面的核心作用。
記者:立足“大國小農”的基本國情農情,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如何避免“擠出”小農戶,實現包容性發展?
魏后凱:我國小農戶經營形態將長期存在并發揮重要作用。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絕不能忽視甚至排斥小農戶。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更容易應用新技術、新模式,要推動他們與占農業經營主體多數的小農戶形成利益協同體系,在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的基礎上,構建收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鏈,確保他們能夠參與并分享發展紅利。
張福鎖:聯農帶農機制非常關鍵,我們要主動賦能小農戶。小農戶普遍面臨規模小、缺信息、技術到位難等問題,這限制了他們參與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能力。要加強對小農戶的培訓,提升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生產技能和經營能力;要推動小農戶的組織化,通過合作社、聯合體等形式,讓他們更好地對接市場和先進技術;要讓先進技術更接地氣,更適合小農戶應用,例如,利用數字化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等,將技術輕簡化、標準化、信息化,降低小農戶的應用門檻,提高技術的實際到位率和應用效果。
記者:看來,以人為核心,既要培養引領性的“高精尖”人才,也要帶動廣大的小農戶群體,是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
魏后凱:是的,以新質生產力改造傳統農業,并將小農戶有效地引入現代農業發展體系,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核心就是要構建穩固的利益聯結機制,推動小農戶加快轉型,讓他們在現代農業發展中不掉隊、能受益。
張福鎖:總的來說,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必須堅持以勞動者為核心。通過培養高素質人才、提升農民技能、創新組織模式、完善利益聯結,協調好小農戶與新質生產力的關系。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和廣大農民共同努力,最終目標是推動我國農業實現從傳統向現代的歷史性跨越。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11日 18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