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整車批售94.5萬輛,同比增長13.3%;凈利潤預計增長10%至18%的亮眼數據,再次印證了上汽集團作為中國汽車工業“扛旗者”的硬實力。然而在2025年“上汽之夜”的聚光燈下,這家擁有70年歷史的企業并未止步于銷量、利潤的增長,而是以一場關于“技術平權”的宣言,向世界展示其從“中國制造”到“全球智造”的進階邏輯——用70年積累的產業鏈縱深打破技術壟斷,以用戶共創新生態重構出行價值。
70年積淀:從“草窩金鳳凰”到全球產業鏈話語權
從1955年上海內燃機配件廠制造出第一臺國產轎車“鳳凰牌”,到改革開放初期引入合資模式打造國民神車桑塔納(參數丨圖片),再到十年前提出“新四化”戰略引領行業轉型,上汽的每一步都踩準了中國汽車工業的關鍵節點。
70年的技術積淀與產業鏈深耕,讓這家企業構建起從芯片、電池到智能駕駛的全棧自研能力。例如,其“魔方電池”以高于國標30%的安全標準,實現50萬裝機量“零自燃”紀錄,成為全球動力電池安全標桿;DMH混動系統熱效率突破46.3%,推動整車續航突破2200公里,重新定義混動經濟性;與華為、地平線聯合開發的L4級Robotaxi已在上海運營超140萬公里,訂單量達26萬單,率先跑通自動駕駛商業化閉環。這些成果背后,是上汽對技術平權的深刻實踐——不讓核心技術成為少數企業的“專利”,而是通過開放合作將其轉化為普惠用戶的競爭力。
技術平權:從“安全底線”到“體驗天花板”
上汽對平權的理解始終以用戶價值為尺度。當行業陷入“堆料競賽”時,這家企業選擇以“安全為底線、個性化為上限”重構技術邏輯。
在安全領域,其自研的VMC線控底盤與ADAS系統通過“不怕撞、不會撞、撞了也不怕”三重防護,將智能駕駛事故率推向“五個九”級可靠性;在體驗層面,銀河全棧座艙3.0系統兼容鴻蒙、iOS、安卓三大生態,讓車機與手機無縫銜接,語音識別率近100%、控制延時小于150毫秒,徹底終結“車機卡頓”痛點。
更顛覆的是,上汽將汽車定義為“可進化的硬件”——通過電子電氣架構升級,用戶可像更換手機殼一樣定制外觀套件,甚至通過OTA解鎖“原地掉頭”等高端功能,讓10萬元級車型也能享受百萬豪車的科技紅利。這種“技術普惠”不是簡單的功能下放,而是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價值鏈重塑。正如上汽之夜所強調:“平權的本質,是讓每個人都能平等定義自己的出行生活。”
全球競合:以“中國標準”開啟產業進階新范式
技術平權背后,反映了上汽對全球市場的深刻洞察。憑借GloCal戰略(全球+本土),其產品已登陸100多個國家,而真正的殺手锏在于將中國市場的創新速度與規模優勢轉化為全球競爭力。
在東南亞,搭載DMH混動系統的MG車型以“一箱油跨越多國”的續航能力打破日系車省油神話;在歐洲,L4級Robotaxi運營平臺“享道出行”正與當地政府合作探索無人駕駛出租車法規,輸出“中國智駕標準”。
更關鍵的是,上汽通過設立數十億規模的自研芯片基金、整合寧德時代電池、Momenta智駕算法等本土供應鏈,構建起成本低于國際巨頭30%的“平權技術池”,讓全球消費者以更低成本享受更領先的智能體驗。這種“中國式進階”正在改寫規則——當大眾、通用等國際巨頭開始采用上汽的電子架構與智駕系統,當“零自燃”電池標準被納入多國安全法規,中國汽車已從“技術跟隨者”蛻變為“標準制定者”。
結語:
70年前,上汽用“鳳凰牌”轎車點燃中國汽車工業的火種;70年后,它以技術平權為火炬,照亮全球出行的未來。這場進階的本質是一場關于“用戶主權”的革命——當汽車從交通工具變為“可定制的第三空間”,當中國供應鏈成為全球創新的引擎,上汽的野心早已超越銷量數字。其終極目標是以七十年淬煉的產業鏈韌性、技術普惠的價值觀,推動全球汽車產業從“資本驅動”轉向“用戶共治”。正如黃浦江畔的宣言:“我們不止于造車,更致力于讓每輛車成為用戶生活的延伸。”這或許正是上汽給行業的最大啟示:在平權時代,唯有將歷史積淀轉化為創新勢能,方能在全球市場的長跑中,永遠比對手多一張“中國底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