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歷史沿革
解放前建置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在嶺南地區設置桂林、南海和象郡。陵水象郡外徼。
西漢元封元年(前110),漢武帝平定越地,在海南島上置珠崖、儋耳兩郡,領十六縣。陵水地屬珠崖郡山南縣。漢元帝初元三年(前46),改珠崖郡為朱盧縣,屬合浦郡,東漢時復置珠崖縣,仍屬合浦郡。
陵水置縣于隋大業六年(公元610年),置縣始屬臨振郡。唐武德五年(622)置崖、儋、振三州,復置陵水縣,屬振州。高宗龍朔二年(662)置萬安州,領萬安、陵水等縣,州治設在萬安(今萬寧市)。玄宗開元九年(721年),陵水屬萬安州轄地。德宗貞元元年(785),移州治還萬安。
五代因之,海南島歸屬南漢。
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陵水縣降為鎮,并入萬安縣(今萬寧市)。神宗元豐三年(1080)復置陵水縣,屬萬安軍。
南宋高宗紹興六年(1136),廢萬安軍,陵水改屬瓊州,紹興十三年(1143),還屬萬安軍。明洪武元年(1368)改萬安軍為萬州,洪武三年,升瓊州為府,陵水縣屬萬州轄,為瓊州府轄地。明清兩代,陵水縣均屬瓊州府轄。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劃陵水縣出瓊州,隸屬崖州直隸州。民國元年(1912)陵水縣屬瓊崖綏靖處。民國二年(1913年)陵水縣屬瓊崖鎮宗府,民國三年(1914)屬瓊崖道。民國十年(1921)后,陵水縣先后歸屬瓊崖善后處、瓊崖綏靖委員會公署、廣東省第九區行政督察委員公署海南特別行政區。1927—1931年間,中國共產黨領導成立陵水縣蘇維埃政府,建置4年。1945—1946年成立陵(水)、保(亭)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置2年。1948—1950年4月成立陵水縣民主政府。
解放后建置,陵水全縣解放,縣民主政府改稱陵水縣人民政府,隸屬海南行政區。1954年1月,原屬海南行政區的陵水縣劃歸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區。1955年,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區改稱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同年,陵水縣人民政府改稱陵水縣人民委員會,隸屬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管轄。1958年11月,撤銷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陵水、崖縣、保亭三縣并為榆林縣,因地名重復,次年2月改稱崖縣,隸屬海南行政區公署。陵水從崖縣分出,恢復陵水縣建制。1962年,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恢復建制,陵水縣隸屬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987年12月,陵水縣改稱陵水黎族自治縣,實行民族自治。此期間,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撤銷,陵水黎族自治縣隸屬廣東省海南行政區。1988年4月,海南建省,陵水黎族自治縣隸屬海南省。2000年至今,陵水建制未變,仍屬海南省。
行政區劃
陵水縣共有107個行政村,586個自然村,1151個村民小組,9個社區,2個居,169個居民小組。
自然資源和地形地貌
來源:陵水黎族自治縣人民政府辦公室發布日期:2022-07-29 10:10【字體: 小 中 大 】 打印分享到:
資源 物產
土地資源 2021年,全縣土地總面積為110695.86公頃,其中耕地19988.54公頃,種植園用地32938.18公頃,林地36682.76公頃,草地125.7公頃,濕地2177.82公頃,商業服務業用地1104.47公頃,工礦用地347.32公頃,住宅用地6954.72公頃,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565.96公頃,特殊用地1269.16公頃,交通運輸用地3051.63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5318.49公頃,其他土地171.11公頃。
礦產資源 加強礦業權人勘查開采信息公示和“雙隨機、一公開”實地核查工作,指導、監督檢查礦業權人對礦山年度勘查開采信息進行公示,組織完成對列入抽查名單的采礦權人公示信息的實地核查工作。2021年陵水縣無新出讓采礦權,注銷采礦許可證2宗。
2021年,陵水縣牢固樹立和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積極推進礦山突出問題整改工作。針對檢查發現的陵水縣隆廣鎮嗎造村建筑用花崗巖礦區東礦段采礦權和陵水縣隆廣鎮嗎造村建筑用花崗巖礦區西礦段(I期)采礦權存在局部臺階偏高,存在安全隱患等問題,分類施策,全面落實“一礦一策”制定整改措施,在規定的時限內完成了問題整治。
水力資源 陵水縣水力資源主要分布在陵水河流域的上游地區,包括陵水河干流及其一級支流的都總河、金沖河和二級支流的白水嶺水系、南喜水系、黎躍水庫等。
電力資源 可蘊藏量為22090千瓦。其中,都總河6360千瓦,吊羅河7200千瓦,金沖河4460千瓦,南喜水2260千瓦,南江河485千瓦,白水嶺溪320千瓦,楓果溪1005千瓦。
境內河流縱橫交錯,大小河共有127條,流量大,落差高,水力資源豐富。主要河流有陵水河、都總河、金聰河、港坡河,其中陵水河為最大河流,年平均流量10億立方米,集雨面積1096平方公里。它主要干流發源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的娥隆嶺,支流發源于吊羅山。自西北向東南流經群英、陵城等6個鄉、鎮從水口港注入大海全長77.01公里。
海洋捕撈資源 陵水縣海岸線全長118.57公里,占全省海岸線的6.09%,自然岸線長度約為83.48公里,自然岸線保有率約為70.4%,管轄海域面積1898.9平方公里。岸線曲折,港灣眾多,主要港口有3個,沿海鄉鎮有6個,東北部與萬寧市海域交界,以分界洲島為界,東南部與三亞海域交界。陵水縣以北的海岸屬于潟湖型海岸,以南屬于山區丘陵港灣海岸。東北至東南沿海岸分布諸多天然港灣,如新村港、黎安港、清水灣、香水灣、土福灣等港灣。島嶼個數26個,主要的島嶼有椰子島、分界洲島、雙帆石。
淡水養殖資源 全縣共有大小山塘水庫60宗,總面積20856畝,其中,大中型水庫有小妹水庫、小南平水庫、田仔水庫、黎躍水庫、走裝水庫、竹喇水庫、墓山水庫等,面積19056畝,小型山塘水庫1800畝,此外,可開發為池塘養殖的土地面積4000畝。目前,縣淡水養殖面積為6191畝,其中,精養殖羅非魚池塘養殖面積1571畝,精養殖羅非魚中小山塘水庫3458畝。淡水養殖模式為魚塘養殖、水庫放養、水庫網箱養魚,品種主要有羅非魚、巴町魚、革氏胡子鯰、四大家魚等10多個品種,良種覆蓋率為100%,養殖品種逐步增多,養殖模式不斷創新,養殖產業發展態勢良好。
動物資源 陵水縣是海南省森林省森林生物性保存較好地區、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生態功能區,是生態系統、生物種類、生物基因多樣性較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境內野生動物有300多種,其中被列入其中被列入國家級保護的珍稀動物有云豹、巨蜥、蟒蛇、山鷓鴣、穿山甲、獼猴等30多種,被列入省級保護動物的有17種。
植物資源 陵水縣植物資源豐富,植被類型主要是天然次生林,植物種類繁多,森林結構層次復雜。全縣境內野生植物有3800多種,野生動物有300多種,經濟價值較高的有坡壘、鐵棱、子京、花梨、陸均松、荔枝等400多種,有沉香、海南粗榧、膽木、花梨、龍血樹等藥用植物1000多種。
旅游資源 陵水縣旅游資源十分豐富,種類齊全,質量很高,其中最具優勢的是熱帶海濱與熱帶森林,動物觀賞與歷史人文資源;還有溫泉、島嶼、瀉湖、人工湖、珊瑚礁、瀑布等。縣域內組合了地文景觀類、水域風光類、生物景觀類、天象與氣候景觀類、遺址遺跡類、建筑與設施類、旅游商品類、人文活動類等8大類,28個亞類,65個基本類型的旅游資源。
地文景觀類 包括綜合自然旅游地、沉積與構造、地質地貌過程形跡、島嶼4個亞類,15個基本類型。如吊羅山國家森林公園、南灣猴島、香水灣旅游區、土福灣旅游區等。
水域風光類 包括河段、天然湖泊與潭池、瀑布、泉、河口與海面5個亞類,6個基本類型。如楓果山瀑布、高峰溫泉等。
生物景觀類 包括樹木、花卉地、野生動物棲息地3個亞類,8個基本類型。吊羅山熱帶原始森林、南灣半島次生林、桫欏木(活化石)、熱帶觀賞魚、蝴蝶谷等。
天象與氣候景觀類 包括光現象、天氣與氣候現象2個亞類,4個基本類型。如大吊羅頂峰觀日出看晚霞、陵水沿海度假避寒等。
遺址遺跡類 包括史前人類活動場所、社會經濟文化活動遺址遺跡2個亞類,2個基本類型。如南灣半島石貢遺址、三才鎮大港村遺址、蘇維埃政權舊址、陵水農協舊址等。
建筑與設施類 包括綜合人文旅游地、單體活動場所、景觀建筑、居住地與社區、歸葬地、交通建筑、水工建筑7個亞類,18個基本類型。如三昧寺、水口廟、龍王廟、黎苗風情村、“南霸天”舊居、伊斯蘭古墓群、跨海索道等。
旅游商品類 包括地方旅游商品1個亞類,4個基本類型。如陵水酸粉、黃帝椒、吊羅山森林野菜、麒麟菜、藤器、椰雕、苗繡黎錦、珍珠飾品等。
人文活動類 包括人事記錄、藝術、民間習俗、現代節慶4個亞類,8個基本類型。如王偉希望小學、疍家文化、苗族服飾、山蘭酒、獼猴文化節等。
南藥資源 陵水境內中草藥資源豐富,是南藥的重要產地之一。有些屬于珍貴的藥材品種,如海南巴豆、海南龍血樹、沉香、半楓荷、見血封喉等;有些屬經濟藥材,如檳榔、益智、巴戟、藿香等。
自然地理
【位置面積】陵水黎族自治縣(簡稱陵水縣)位于海南島東南部,地處北緯18°22'~18°47',東經109°45'~110°8'之間。東北與萬寧市交界,西南與三亞市毗鄰,西至西北與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和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接壤,東南瀕臨南海。東線高速公路和海榆東線穿縣而過,縣城距海口市約240千米,距三亞市約80千米。全縣東西寬32千米,南北長40千米,海岸線長118.57千米。全縣陸地面積1128平方千米。境內有大小河流127多條,水資源、海洋資源、土地資源十分豐富,素有“魚米之鄉”之譽。
【自然環境】地質 陵水地質結構簡單,成土母巖、母質花崗巖占86.2%,砂頁巖占0.5%,河流沖積物占2.3%,淺海沉積物占6.7%,濱海沉積物占4.3%。北部山地的成土母巖為云母花崗巖和石英正長巖,西部丘陵母巖為石英斑巖和花崗閃長巖,中部為混合巖,東南部沿海平原為淺海沉積物和混合巖。
地形地貌 陵水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部為山區,中部為丘陵區,東南部為平原區,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東北部西南走向的吊羅山脈與西北部東南走向的七指嶺山脈呈“八”字形相交于縣域西北部,將東部淺海沉積平原團團包圍,形成海南島著名的“陵水盆地”。盆地內部零星分布著兩大山脈及余脈延伸形成的孤丘和臺地。從沿海至北部山區,地類依次表現為沿海林地(帶)、平原耕地、丘陵園地(橡膠)和低山林地的地類分布規律。
山脈 陵水縣境內土地海拔在以上的有155.28平方公里;海拔在500~的有44平方公里;海拔250~500米的有153.80平方公里;海拔100~250米的有89.6平方公里;海拔以下的有677平方公里;境內最高峰三角山海拔。海拔以上的山峰有吊羅山、大吊羅、三角山、香蕉嶺、吊羅仔,面積1555.2平方公里;海拔500~山嶺面積44.0平方公里;河谷階地87.3平方公里;瀉湖36.9平方公里。全縣土地具有半山區、半平壩的特點。
氣候 陵水縣屬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全年日照時間長,陽光充足,年平均日照時數2261.6小時;年平均氣溫,平均氣溫6月最高為,1月最低為;年平均蒸發量;平均相對濕度80%;年平均風速/秒;年平均受3-4個臺風影響。 ??????
氣溫 2021年,平均氣溫25.4℃,比常年持平,比2020年偏低0.2℃。2021年年極端最高氣溫36.2℃,出現于8月15日,年極端最低氣溫8.2℃,出現于1月13日。總體氣溫變化平和,夏季無酷暑,冬季無嚴寒。
降水 2021年降水量1800.8毫米,比常年偏多5%,汛期(5~10月)降水量1526.1毫米,冬春(11~4月)降水量274.7毫米。
日照 2021年度日照時數為2286.3小時,比常年偏多24.7小時。
水文 地下水 主要指淺層地下水(省地質部門鑒定,陵水縣基本上沒有承壓地下水)。據地質資料反映,陵水縣地質為成土母巖、母質花崗巖占86.2%,砂頁巖占0.5%,河流沖積物占2.3%,淺海沉積物占6.7%,濱海沉積物占4.3%。表土的厚度在10米—15米左右。中部丘陵盆地井深5米出水、沿海平原井深2米出水,北部山區井深6米出水。地下含水層7米—10米,估算淺層地下水,總量2.92億立方米,占徑流量的22%。這些地下水,在沿海一帶及低坑地不少流出地面,適宜于農業生產的灌溉。
地表水 陵水縣地表徑流,多年平均徑流量12.16億立方米,年徑流總量13.16億立方米(未包括鄰市縣流入的徑流量6.91億立方米)。豐水年(P=10%)的年徑流量19.87億立方米,而枯水年(P=90%)的年徑流總量7.32億立方米。平均年水量每平方公里120萬立方米,年平均徑流量13.16億立方米。全縣平均每人有水量5576立方米,超過全省水平(全省人均有水量3520立方米)。按該縣的遠期規劃,全縣需水量3.273億立方米,僅占徑流量24.9%,如加上外來水,全縣有徑流量20.07億立方米,需水量僅占徑流量16.3%。全縣徑流量在時間上分布不均勻,汛期占全年徑流80%,最大月徑流發生在8—10月,干旱期各月徑流小。其次地表水在地區之間分布也不平衡,北部灌溉區,年平均降雨2200毫米,而西南灌區年平均僅有1550毫米,兩者相差1.4倍。
河流陵水縣大小河流共有127條,主要河流有陵水河、英州河、板來河和港坡河。
(一)陵水河 發源于保亭縣的娥隆嶺,陵水河總長77.01km,其中保亭縣境內長39.37km,陵水縣境內長37.64km,流域面積1096km2。自西北向東南流經陵水縣的群英鄉、南平農場、本號鎮、提蒙鄉、椰林鎮于水口港入南海,總落差1059m。中下游河床平緩,由于出口又受潮水頂托,兩岸地勢低,椰林鎮部分農村、農田容易遭受洪災。該河支流較多,其中位于縣境內的較大支流有金沖河(溪仔河)和都總河兩條。金沖河 發源于陵水縣和萬寧市交界的西天嶺、牛上嶺,金聰河總長32.8km,其中萬寧市境內長10.76km,陵水縣境內長22.04km,流域面積126.8km2,自北向南流經嶺門,于椰林鎮桃源村匯入陵水河。都總河 發源于陵水縣與保亭縣及瓊中縣交界的吊羅山脈白石嶺,全長31.36km,流域面積236km2,向西流經本號鎮合口匯入陵水河。河上游水源比較豐富,是陵水縣水利資源最大的河流。
(二)板來河 發源于陵水縣本號鎮吊羅山林場,向西南流,經吊羅山林業局、本號鎮、群英鄉進入保亭縣境內、于保亭縣什玲鎮南坡村匯入陵水河,全長16.2km,保亭縣段長度7.21km,陵水縣段長度8.99km,流域面積80.1km2。板來河一級支流主要是大田河,長度11.34km。
(三)英州河 發源于保亭縣六弓鄉尖領,自北向南流經陵水縣隆廣鎮和英州鎮,在英州鎮赤嶺村匯入南海。總長29.33km,保亭縣段長度7.52km,陵水縣段長度21.81km,流域面積130.8km2。英州河干流及集雨范圍主要分布在英州鎮境內,其在英州鎮境內長約17.8km,占總長的60.7%。
(四)港坡河 陵水縣獨流入海的河流之一,發源于牛嶺,自北向南流經嶺門農場、章憲村、武山村、新嶺村等,在光坡鎮港坡村匯入南海,全長14.6km,流域面積51.9km2,總落差550m,平均坡度4.13%,河流短,水源不足,枯水期斷流。港坡河流域屬熱帶季風島嶼性氣候,年平均降雨量1700毫米。
海域 陵水縣海岸線全長118.57公里,占全省海岸線的6.09%,自然岸線長度約為83.48公里,自然岸線保有率約為70.4%,管轄海域面積1898.9平方公里。岸線曲折,港灣眾多,主要港口有3個,沿海鄉鎮有6個,東北部與萬寧市海域交界,以分界洲島為界,東南部與三亞海域交界。陵水縣以北的海岸屬于潟湖型海岸,以南屬于山區丘陵港灣海岸。東北至東南沿海岸分布諸多天然港灣,如新村港、黎安港、清水灣、香水灣、土福灣等港灣。
島嶼 島嶼個數26個,主要的島嶼有椰子島、分界洲島、雙帆石。
人口民族語言宗教
【人口】2023年末戶籍人口38.62萬人,常住人口38.20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3.659‰。其中城鎮常住居民15.14萬人,農村常住居民23.47萬人。
【民族】陵水縣的少數民族主要是黎族和苗族,黎族大約有22.04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56.89%,苗族901人(其中,小喃平、什巴苗村、白水嶺苗村三個自然村聚居的苗族590人)。黎族主要聚居在提蒙、本號、群英、文羅、隆廣、英州等6個鄉鎮,使用的語言有哈方言、杞方言和賽方言。清朝以前,陵水黎族社會組織機構主要為“峒”和“弓”。“峒”是黎族較早的血緣與地緣關系結合的地域組織機構。“峒”一般都是世襲制。“弓”是封建社會進入黎區后的代管機構。陵水早期有10個峒:興二(嶺門)峒,嶺仔峒(今提蒙鄉溝尾一帶),花叢峒(今有本號鎮軍普村委會花叢村),后底峒(今本號鎮芭蕉一帶),烏牙峒(本號鎮祖關一帶),禮亭峒(今有椰林鎮禮亭村),喃嘮峒,白茅峒(今隆廣鎮一帶),嶺腳峒,廖次峒(今英州鎮田仔一帶,今有廖次村)。苗族過去聚居在吊羅山區,現聚居在本號鎮白水嶺苗村、什巴苗村和提蒙鄉小喃平苗村。
【方言】陵水是一個小聚居、大雜居的少數民族縣份,主要民族構成為黎族、漢族、苗族,黎族是海南島的原居民。漢族語言主要為海南話(海南閩語萬陵片陵水小片),新村鎮等疍家人群體中通行疍家話。苗族語言主要是海南苗語。主要聚居在本號鎮白水嶺、什巴和提蒙鄉小喃平一帶。黎族方言有哈方言、杞方言和賽方言。 賽方言主要分布英州鎮田仔、母爸、廖次,隆廣鎮丹錄、紅旗、新光、五一,群英鄉,本號鎮白毛、祖關、白石、亞上、亞欠、什巴等地;杞方言分布在本號黎躍、芭蕉、什坡、小妹;英州高土,隆廣墓山等地。哈方言分布在在英州鎮北溝、五合、古樓、紅鞋、萬安、崗山、新坡、軍田,本號鎮長埇、白毛、呠號、軍昌、軍普、樂利、田心、新興、中央,隆廣鎮萬嶺、石關、廣新、新坡、萬星,文羅鎮五星、文新、文英坡村,光坡鎮章憲、坡尾、妙景,提蒙鄉老長、溝尾、遠景等地;嶺門居從事農業生產的村莊也均為哈發言,黎萬作業區為杞方言。
【宗教】我縣境內主要有佛教、基督教兩大宗教。其中佛教有3個合法佛教場所,分別是三昧寺、慶善庵、雙榕寺,3個佛教場所都有住持掌管。三昧寺現有出家僧人3人;慶善庵現有出家僧人18名;雙榕寺現有出家僧人有8人。基督教在縣內共有9個基督教委托管理點,11個家庭聚會點,2個“以會帶點”管理點。
來源:陵水黎族自治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陵水黎族自治縣人民政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