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宗陽
1982年6月生于貴州三穗,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貴州省書法家協會秘書長。10余次在中國書法家協會、貴州省書法家協會主辦的大賽中獲最高獎、一等獎、二等獎,并多次入展由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全國青年展、草書展、篆書展等展覽,《青少年書法報》曾做題報道,書法散見于《書法》《書法報》《書法導報》《寫字》等報刊雜志。
李白《渡荊門送別》
草書學習的“七級臺階”
文|劉宗陽
草書的學習,斷斷續續已有二十多年,走過了許多路程,見過了很多風景,也遭遇了不少荊棘;有突破后的狂喜,有困惑中的迷茫,有駐足間的沉思;那些回望歷代經典豐碑的感慨,那些時虛時實的足跡,那些遙望前路的憧憬,總會有意無意間交織在腦海中。書法的學習,更多的是實踐中的“讀”“練”“寫”,而要“說”,總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意味。但我還是想結合自己的學習體會、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試圖梳理一下草書學習的“七級臺階”。
李白《古風·孤蘭生幽園》
一是初悟其形。蘇東坡說“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草書作為動態最強烈的一種書體,對于一個書法學習者,肯定不能作為入門的書體,就是要有一定靜態書體的基礎后,再學習草書,所以草書總給人以活脫、跳蕩、肆意、爛漫、神秘等感受,而且學習草書的前提是要識草,也就是要懂得草法,很多草書學習者是從對于草書的好奇,對于草書草法的由少到多、由淺入深的量的積累再到構成規律的探索過程中進入的,當然,也有基于對草書那種難度的挑戰性而進入的,也有很多是從身邊的師友擅長于草書而增添興趣走入的,不管怎樣,都首先是從初悟草書形態之美而走進草書的世界。
岑參《逢入京使》
二是深入識草。五體中,楷、隸、行是相對便于識讀、辨別的,而篆書和草書則有一套固定的字法體系,這也是很多人學習草書的難點,有的愛好者因為跨越不了這道鴻溝而一直只能對草書望洋興嘆,有的則是淺嘗輒止,遇到常寫的內容尚且能夠用草書來創作,若遇稍微生僻些的內容就只能用行書或想當然的草書來替代,很多則是在書寫前通過查字典來臨時了解某個字或某幾個字的草法,應該說,這些情況都還不能成為真正意義的草書作者或草書書家,要想成為一個真正的草書書家,首先要過好識草這一關。識草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因為既要記住某個字用草書怎樣寫,也要記住某個字有哪幾種草書寫法,更要解決好在創作一件作品中某個字的直接運用與合理變形的問題。很多科班學生通過死記硬背草書字典來突破,更多的作者則是一個逐步積累、循序漸進的過程。
王維《過香積寺》
三是專注臨習。臨帖是學習書法的不二法門,草書的學習也是如此,一般來說,都要先選擇一家一帖認真臨寫,臨寫中,既是首先解決識草、記草的問題,也是體會草書筆法、字法、章法的共性特征與個性特征的過程,還是體會由形而質、由形而神、神形兼備問題的過程,更是與臨習對象溝通對話、古為今用、借古開今的過程。所以,草書的選帖與臨帖至關重要,選帖要在“取法乎上”的前提下,應注重的是看到這個帖有“想學的沖動”,這樣才會激發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才會與所臨習的法帖產生各個維度的共鳴,才有可能實現長期可持續深入;臨帖過程注重的是克服“激情后的無感”,因為臨帖容易一陣子新鮮,過完一陣子后,因為認識和審美能力的局限,很快會產生審美疲勞,在帖中發現不了新的東西,而無法繼續深入,因此,不斷地從一家一帖中去深入認知和挖掘尤其重要,需要耐力、智慧和方法。
左右滑動查看 →
蘇東坡《定風波》
四是獨立運用。臨帖的目的和終極指歸不是臨帖本身,而是運用和創作,誠所謂學以致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如何實現從臨帖到創作的轉換,或者說,臨帖到什么程度才能夠創作,創作到什么水準才算成功。這個問題是所有學習草書的作者都要面臨的問題,而且又因為所學的法帖不同、基礎不同、認知不同等個體差異而千差萬別。但總體來說,臨帖到創作都是在求知欲的催動下,由少到多、由淺入深、循環往復的這樣一個過程,可以將“集字法”和“盲創法”結合起來用,更需要在創作后回過頭去對照原帖,不斷地調整筆法、結字和字組,進而使章法也盡量接近原帖的感覺,爭取做到傳承得法、下筆有由、氣韻生動。當然,一次兩次的這樣實踐肯定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周而復始、循環不息地去嘗試、對照、反思和調整,進而實現能較好運用某家某帖元素及風格特征創作的目的。
毛澤東《清平樂·六盤山》
五是擴面提質。在基本能運用一家一帖風格元素創作的基礎上,需要做繼續深入這一家及拓寬學習的點和面工作,也就是妥善安排和處理好“博”與“專”的問題。而這種博與專的問題,我的觀點是能專則專,不能專則博,專是根和本,博是枝和葉,也就是如果能從一家一帖中不斷捕捉到新的信息時,一定不要朝三暮四、朝秦暮楚,如果在深入挖掘不進去時,可以回過頭去從已經學習過的書體和法帖中尋找營養和資源,也可以拓展學習同一家的其他法帖,或者學習其他草書名帖,但這種拓展學習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切勿漫無目的、無的放矢,要有想法和針對性,注重與專攻法帖的關聯度,既要拓寬視野、探求新知,更要滋養根本、固本培元、做大做強,讓原本學習的一家一帖得到鞏固和提升,這樣的拓展更有意義和價值。
李白《東魯門泛舟》
六是成其面目。面目是從草書愛好者過渡到草書書家的一個重要標志,衡量一個書法作者是否比較成熟,是否是一個真正的書法家,一個重要的標尺就是看他是否有自身的面目,是否有相對獨立的語言體系,是否有辨識度。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已經是一個比較高的標準和要求了,需要“采得百花釀成蜜”,要在前期精于一家一帖的基礎上,廣取博收,獨立思考,構建語系,讓業內行家能一看到你的作品,就知道是誰寫的,而且要讓別人感覺到你的這種面目是有很好傳承的,有豐富傳統營養的,有清晰源頭和脈絡的,釀出來的這個“蜜”又不是拾人牙慧、鸚鵡學舌或東施效顰的,而是讓人眼前一亮、賞心悅目的。
孟浩然《過故人莊》
七是日臻完善。很多草書家在形成自家面目,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后,或沉醉于鮮花和掌聲,習慣于別人的仰視和喝彩,或驕矜自滿、坐吃山空,或困頓焦慮、江郎才盡,欲進而不能成行,如此種種,都是不能從“高原”走向“高峰”的原因。一個真正的草書書家,在有草性草情的前提下,需要既學習技法又增加理論認知,既提升字內功夫又修煉字外學養,既提升學術水準又實現社會價值。因此,這里說的日臻完善,不是指某一個具體可量化的高度值,而是一種運動的常態,一種不斷學習的姿態、日積月累的狀態、三省吾身的情態、學無止境的心態。
王維《送別》
王維《山居秋瞑》
李白《上李邕》
王維《新晴野望》
李白《對酒醉題屈突明府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