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石,這個名詞乍一聽像是某種石頭,其實它們是地球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個已滅絕的動物群體,其歷史地位不亞于三葉蟲。
菊石是頭足類動物,它們的現代近親是章魚、魷魚、鸚鵡螺等動物,它們也有一個外殼,而且殼的外觀和現代的鸚鵡螺長得很像,不過古生物學家認為它們在遺傳上更接近章魚、魷魚等蛸亞綱動物,因此菊石又有“帶殼魷魚”的稱呼。
由于菊石的化石通常只有一個外殼,軟體部分基本沒有被保留下來,所以人們并不知道菊石伸出外殼的部分具體長什么樣。
但是,現在通常默認菊石和魷魚等頭足動物一樣也擁有八條腕足,而不是像鸚鵡螺那樣有很多觸手。
我一直很好奇中國以前的古生物學家為什么將這些動物翻譯為“菊石”,有人說可能是因為菊石的殼呈現螺旋狀,而這個螺旋有一個個紋路銜接,兩個紋路之間的形狀就像菊花的花瓣一樣,因此得名。
我們現在看到的大部分菊石化石確實都呈現螺旋狀,但其實這種形態是在2億年前的侏羅紀才占據主導的,它們被稱為真菊石(True Ammonida),而最早能稱為菊石的動物在4.5億年前就出現了,它們被稱為菊石亞剛(Ammonoidea)。
△ 這些都是菊石
菊石亞剛動物的外殼形狀的多樣性非常驚人,可以用隨意生長來形容,但是它們并沒有取得太大成就,真菊石——也就是螺旋狀的那些菊石才是菊石大家族中取得史詩級成功的群體,現代它們的化石可以用隨處可見來形容。
由于真菊石和恐龍占據主動地位的時間差不多,所以有人將中生代稱為“恐龍之陸、菊石之海”。
有趣的是,菊石與恐龍的命運相似程度也體現在滅絕上,兩者都在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之后消失,也就是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那次。
菊石的滅絕相當讓人難以理解,因為它們扛過了地球史上最嚴重的三次大滅絕,而且其它遠沒有菊石成功的頭足類動物都活了下來,特別是與菊石如此相似的鸚鵡螺也活了下來,為什么偏偏就最成功的菊石滅絕了?
△ 最大的菊石
好吧,目前并沒有定論,但有幾種假設來解釋這個問題!
一種假設認為,菊石在白堊紀前期就已經不可避免的走向衰退。
而它們之所以衰退,與其它相似生態位的動物崛起有關系,例如硬骨魚,這種如今充斥海洋的魚類也是在中生代崛起的。
由于競爭不過后來者,所以當大滅絕來臨時,菊石就“順水推舟”地讓出了生態位,最終完全滅絕了。
另一種假設認為,菊石主要生活在淺海,它們采用r策略(生產大量的后代),適應快速生長——這意味著它們需要大量的食物來生長自己的殼。
當小行星撞擊地球,導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發生的時候,海洋酸化,陽光照射減少,這對菊石的幼體來說是致命打擊,它們的殼無法生長,所以最終走向滅絕。
鸚鵡螺存活下來,是因為它們生活在深海,生長緩慢,大滅絕事件對它們的影響相對較小。
很多人難以理解的是,也有一些菊石適應了深海,它們甚至生活在比鸚鵡螺更深的海域,為什么也滅絕了呢?
其實少量個體無法代表整個群體,我們也不知道大滅絕期間有多少深海鸚鵡螺滅絕了,只是留下來的鸚鵡螺是深海物種而已。
我打個比方,在大滅絕前夕,假設有90種鸚鵡螺和10種菊石生活在深海,它們共享深海的生態位,當大滅絕事件來臨的時候,有75種深海帶殼的頭足類滅絕(我看到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中有75%的海洋物種滅絕),那么這種情況下,它不會是有7.5種菊石和67.5種鸚鵡螺滅絕,它更有可能是所有的菊石滅絕,而留下25種全部是鸚鵡螺。
另外,菊石并沒有在白堊紀-第三紀滅絕期間完全消失,有些種類其實挺過了大滅絕事件,在大環境變好之后,它們繼續生存分化了數十萬年,最終才滅絕的。
同樣,我們也不能以此來說菊石的滅絕不是因為K-T滅絕事件,因為少量個體不能代表整個類群,少量的菊石在大滅絕之后依然滅絕了,僅僅只是因為符合海洋生物的背景滅絕速率而已。
△ 這個也是菊石,將可玩出了花,應該叫擰成麻花更合適
還有第三種假設,就是菊石的多樣化最終葬送了它們!
(這個觀點是我剛剛寫這篇文章時不小心看到的,相關論文是2024年才發表,不過論文主要是為了論證菊石在白堊紀前并沒有衰退,反駁我們剛剛提到的第一個假設)。
為什么多樣化反而會讓它們滅絕呢,原因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來得太突然,太迅速了。
菊石在4.5億年前就出現了,它們確實挺過了多次大大小小的滅絕事件,每次滅絕事件它們也都受到了嚴重打擊,但都在后面迅速充斥海洋,并占據統治級地位。
這些滅絕事件都是地球自發的,它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這讓菊石有足夠的適應時間。
而到了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小行星撞擊地球,在短短幾個月甚至是幾周之內,煙塵就籠罩了地球遮擋陽光,酸雨也開始讓海洋環境迅速惡化。
高度多樣化的菊石在環境惡化之前,它們的物種已經將所有自己類群能夠占據的生態位完全占據,這導致出現新物種變得極度困難,因為新物種根本找不到自己能夠適應的生態位,它們必須和其它菊石種類競爭。
出現新物種的概率不高,就意味著它們的類群很難出現那種能夠適應大滅絕期間的環境的物種,所以最終就滅絕了。
最后
需要提一下的是,雖然這些假設單獨拎出來看似乎都沒啥毛病,但是當你多去看看的時候,可能有時候各個假設之間是有一定矛盾的。
另外,像菊石這種數量驚人的類群突然消失,就算我們生活在白堊紀-第三紀滅絕時期,看著它們滅絕,可能也很難解釋它們為什么就滅絕了。
所以,更別提現在只有化石了,而且菊石的化石缺少軟體部分,我們現在連它們吃什么都只能靠猜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