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劉曉博
4月8日至9日,中央周邊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七常委出席。
會后發布的新聞通稿說:
1、我國幅員遼闊、邊界線長,周邊是實現發展繁榮的重要基礎、維護國家安全的重點、運籌外交全局的首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鍵。要以全球視野審視周邊,增強做好周邊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
2、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提出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倡導推動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
對于讀者來說,“中央周邊工作會議”的名稱有點另類。看了通稿,大家也都能理解,說的是中國跟周邊國家的關系。
為什么不用“鄰國”一詞?因為“周邊國家”范圍更寬泛,包括了不接壤、距離近、關系重要的國家,比如日韓和很多東盟國家。
我在網上查了一下,2013年國家曾召開過一次“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也是七常委出席。此前和之后,沒有舉行過類似的會議。
跟2013年那次會議相比,今次會議從名稱上看規格更高一些,是“中央周邊工作會議”。2013年的會議名稱里,沒有“中央”、不是“工作會議”,而是“座談會”,還有“外交”這一限定詞。
中央在關稅博弈最激烈的時候,召開這樣的會議,意義深遠,也傳遞了非常信號。
關稅戰的實質是:美國想對二戰以來國際秩序、經濟秩序做一個大調整,以更有利于維護美國的霸權,遏制中國的崛起。
二戰是人類歷史上重要的分水嶺,它結束了歐洲統治世界的歷史階段,美國一躍成為全球秩序的制定者。
從聯合國、布雷頓森林體系,到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世界貿易組織,都是美國主導建立的,也在這個體系里占盡了便宜。
最近10多年,隨著中國的崛起,美國看到全球化、低關稅時代對自己不利了,于是有了改變秩序的想法。比如近年來,美國一直在淡化WTO的作用,試圖通過一對一談判,重新建立有利于自己的貿易秩序。
特朗普隨意加關稅,是這種想法達到高潮的表現。
中國該如何應對?除了繼續高舉全球化大旗,維護多變貿易體系,推進一帶一路外,還要搞好跟周邊國家的關系,推動周邊貿易。
美國也有類似的戰略。
比如美國通過拒絕加入CPTPP,修訂北美自貿協定等辦法,成功地把兩個鄰國——加拿大和墨西哥變成了自己第一、第二大貿易伙伴,中國已經下降為美國第三大貿易伙伴。
在鄰國、周邊國家中搞緊密的貿易圈,有明顯的好處:
第一,大家山水相連或者相近,運輸成本低,產業鏈、供應鏈合作效率更高。
第二,周邊國家是“搬不走的鄰居”,很難徹底翻臉,脫鉤斷鏈可能性比較低。
第三,隨著地緣政治沖突日益激烈,一些關鍵的國際航道比如巴拿馬運河、蘇伊士運河、紅海等,隨著可能斷航。如果你的主要貿易伙伴在周邊,這種風險對你影響就不大。
比如,萬一將來美國占領了巴拿馬運河,限制中國船舶通過,就會帶來很大麻煩。但這不會影響中國跟東盟、日韓、南亞、俄羅斯以及“幾個斯坦”的貿易。
通過歐亞大陸橋,中國還可以避免走海路,保持跟歐洲的貿易往來。
幾年前,中國曾公布過“西部陸海新通道”的規劃,這其實就是一個重要的戰略備份通道。
當東南沿海交通遇阻的時候,中國還可以保持跟東南亞、中亞和歐洲的聯系。
以前,有人會認為搞戰略備份是“杞人憂天”。從最近幾個月,特朗普一會兒要占領格陵蘭,一會兒要出兵巴拿馬,一會兒要吞并加拿大,一會要對中國生產船舶停靠美國港口征收特別費等來看,手里多拿幾張牌非常有必要。
當你有了充足的牌,做好了各種備份,麻煩自然不會來找你了。
只要你有“阿喀琉斯之踵”,人家就會算計你。
下圖來自國家統計局2024年統計公報。可以看到,東盟已經是中國最大貿易伙伴,占了中國出口額的16.4%,進口額的15.3%。如果再加上日韓、中國臺灣和香港,以及俄羅斯、印度,出口占比就達到了37.3%,進口占比達到了43.1%。這還沒有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西亞和中亞各國。
也就是說,周邊貿易伙伴占中國對外貿易的權重,正在向50%邁進。
如果中國未來再修通了橫跨南美洲大陸的鐵路,橫跨非洲大陸的鐵路,巴拿馬、蘇伊士運河對中國的重要性將大大降低。
強化周邊戰略,是中國打出的一張新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