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7月16日至22日,一場前所未有的宇宙奇觀在木星上演: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的碎片接連撞擊這顆太陽系最大的行星,這是人類首次預測并直接觀測到的太陽系天體碰撞事件,不僅為科學家提供了研究木星和彗星的絕佳機會,也讓全世界見證了宇宙的狂野與壯麗。
這場撞擊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它又揭示了怎樣的天文秘密?
讓我們穿越回30多年前,重溫這場震撼的“彗星大戲”。
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的故事始于1993年3月24日,那天晚上,美國天文學家尤金·蘇梅克、卡羅琳·蘇梅克和大衛·列維在加州帕洛馬天文臺用46厘米施密特望遠鏡拍攝的照片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天體。
它不像典型的彗星那樣只有一個明亮的核,而是呈現出一串發光的“珍珠鏈”模樣,分散成多個碎片。天文學家很快意識到,這不是一顆普通的彗星,而是一顆已經被木星引力撕裂的彗星殘骸。
通過軌道計算,科學家推測這顆彗星早在20世紀20年代或30年代就被木星的強大引力捕獲,成為它的“衛星”,1992年7月,它的一次近距離飛掠讓它進入了木星的洛希極限,木星的引力將彗星扯成了一串碎片,最多時觀測到21個主要碎片,最大的直徑約2公里。
這些碎片沿著橢圓軌道繞木星運行,每兩年靠近一次。而到了1993年,科學家進一步預測,這些碎片將在1994年7月墜入木星大氣,引發一場史無前例的碰撞。
這個發現讓天文學界沸騰了,因為人類從未見過兩個太陽系天體相撞,更不用說提前一年就知道會發生什么。全球的天文臺、望遠鏡乃至太空探測器都瞄準了木星,準備迎接這場宇宙盛宴。
1994年7月16日20:13,第一塊碎片“A”以每秒60公里的速度撞進了木星的南半球大氣,接下來的六天里,其余20個碎片接連墜落,直到7月22日最后一塊“W”碎片完成撞擊。由于木星的自轉很快,這些撞擊點分布在南緯44度附近的區域,形成了壯觀的“傷痕帶”。
撞擊發生在木星背對地球的一面,但由于木星快速旋轉,撞擊點很快轉到可見區域。天文學家通過地面望遠鏡、哈勃空間望遠鏡、伽利略號探測器等設備,捕捉到了驚心動魄的畫面。每塊碎片撞入大氣時,都會引發巨大的火球,爆炸能量堪比數百萬噸TNT炸藥。最大的碎片“G”在7月18日撞擊時,釋放的能量估計高達60億噸TNT,相當于地球核武庫總和的數倍。
火球升起后,熾熱的氣體噴射高達2000至3000公里,形成巨大的羽狀云,隨后冷卻沉降,在木星云層上留下深色的撞擊痕跡。這些痕跡比木星著名的大紅斑還要顯眼,有些直徑甚至超過地球。
哈勃空間望遠鏡拍攝的高清圖像顯示,撞擊痕跡呈同心圓狀,中心是深黑色區域,周圍環繞著較淺的暈圈。這些“瘀青”在木星大氣中持續了數月,最終被木星的風暴吹散。伽利略號探測器還捕捉到了撞擊瞬間的閃光,提供了寶貴的實時數據,遠在44個天文單位外的旅行者2號,甚至用紫外光譜儀和無線電儀器記錄了撞擊的余波。
這場撞擊不僅是一場視覺盛宴,更是一次難得的科學實驗,它為科學家提供了研究木星大氣和彗星本質的窗口,撞擊將木星深層大氣物質拋射到高層,揭示了隱藏在云層下的化學成分。
光譜分析發現,撞擊后木星大氣中出現了氨氣、二硫化碳和一氧化碳等物質,這些通常存在于木星的深層,表明碎片穿透了云頂以下數十公里的區域,此外撞擊還帶來了水蒸氣,2013年赫歇爾空間天文臺的研究表明,木星平流層中95%的水可能來自這次撞擊,至今仍可探測到。
科學家還通過撞擊痕跡的擴散,首次追蹤了木星高空的風速和大氣環流模式,撞擊留下的塵埃顆粒像“染料”一樣,幫助揭示木星大氣的動態特性,而彗星本身的密度和尺寸也被推算出來,證實它是一顆松散的冰塵混合體。
更重要的是,這次事件讓人類重新審視行星防御,木星作為太陽系的“吸塵器”,用它強大的引力清掃了許多潛在威脅地球的彗星和小行星,蘇梅克-列維9號的撞擊提醒我們,如果類似物體撞上地球,后果將不堪設想。這直接推動了美國國會和NASA加強對近地天體(NEO)的監測,催生了更多探測計劃。
1994年的彗星撞木星事件已經過去了31年,但它的回響仍在繼續,它告訴我們,宇宙既美麗又危險,地球并非孤立的安全島。木星的“犧牲”保護了內太陽系,而人類的未來或許取決于我們能否像觀察木星那樣,提前發現并應對潛在的威脅。
下次抬頭仰望夜空時,不妨想想那顆曾照亮木星的彗星,它雖已消逝,卻在人類的科學史和記憶中留下了永恒的印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