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一刻!中國將減少美國影片進口,好萊塢大片“再見”
最近美國對華加征關稅,成為全國人民關注的大事,那么加征關稅是否會影響到美國電影進口呢?
從國家電影局官網(wǎng)獲悉,國家電影局就電影方面應對美升級對華關稅答記者問。
就近期有記者詢問美國對華加征關稅一事是否會影響到美國電影進口,國家電影局發(fā)言人表示,美國政府對中國濫施關稅的錯誤行徑,勢必會令國內觀眾對美國影片好感度進一步降低。
我們將遵循市場規(guī)律,尊重觀眾選擇,適度減少美國影片進口數(shù)量。中國是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我們始終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將引進世界更多國家優(yōu)秀影片,滿足市場需求。
公開資料顯示,2012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
雖然距離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的誕生已過去了114年,但中國電影開始全面產(chǎn)業(yè)化改革,并真正參與到國際競爭中,還得從2002年算起。
2002年12月20日零點,張藝謀的武俠巨制《英雄》上映,這是一個分水嶺。
最終,《英雄》的內地票房高達2.5億(2002年全年票房不到10億),曾連續(xù)兩周奪得了北美票房冠軍,全球票房共計1.77億美元。
在本土市場,國產(chǎn)電影票房紀錄也被不斷刷新,2012年《泰囧》首破十億,2015年《捉妖記》超24億,隔年《美人魚》再破33億,直到2017年暑期檔,《戰(zhàn)狼2》以56.83億登頂內地影史票房冠軍,同時以1.59億觀影人次成為全球影史單一市場冠軍。
燈塔專業(yè)版顯示,今年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鬧海》全球總票房(含預售),已經(jīng)突破156億,位列全球影史榜第五。
2014年,國產(chǎn)片票房占比為60.7%,而到了2025年這一比例已經(jīng)提升到了96.5%。
截至目前,中國影史榜前十,美國電影僅剩2019年的《復聯(lián)4》,其它均為國產(chǎn)影片。
其實,近年來中國觀眾對好萊塢大片的興趣明顯下降,春節(jié)檔等熱門檔期幾乎被國產(chǎn)電影壟斷。
一方面,中國上映的美國影片存在很多“個人英雄拯救世界”的公式化劇情,導致觀眾審美疲勞。近年來,政治正確導致選角與劇情服務于形式而非藝術性。
另一方面,中國電影在特效、場景設計等工業(yè)化水平上逐漸接近好萊塢,如《流浪地球2》的硬核科幻場景、《哪吒2》的視覺呈現(xiàn)等,削弱了好萊塢的技術優(yōu)勢。
還記得上一次看的美國電影,是哪一部嗎?
來源:快科技
Deekseek出品
好萊塢:一場關稅戰(zhàn)背后的文化覺醒與市場重構
一、關稅大棒下的“好萊塢黃昏”
2025年4月10日,中國國家電影局的一則聲明震動全球電影市場:“適度減少美國影片進口數(shù)量”。這八字回應,標志著好萊塢在中國市場的“黃金時代”正式落幕。
一切始于美國對華加征關稅的蠻橫行徑——從商品到文化,美方試圖以“封鎖”遏制中國發(fā)展。但這場貿易戰(zhàn)意外撕開了好萊塢的華麗外衣:當《復仇者聯(lián)盟4》的票房神話被《哪吒之魔童鬧海》碾碎,當《阿凡達3》的特效奇觀難掩敘事空洞,中國觀眾用腳投票,讓好萊塢的“文化霸權”神話開始崩塌。
二、歷史的回響:從1950年代的“驅逐令”到今日的市場選擇
70多年前,上海也曾上演過一場“好萊塢退潮”。1950年,新中國通過行政手段限制美片放映,僅半年時間,美片占比從80%暴跌至不足20%。影院標語從“歡迎好萊塢巨星”變?yōu)椤皣a(chǎn)片為人民服務”,觀眾從追捧《出水芙蓉》轉向《白毛女》。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但內核已然不同。彼時的驅逐是政治宣言,今日的“減少進口”則是市場規(guī)律與文化自信的雙重勝利。2024年,國產(chǎn)片票房占比達96.5%,《流浪地球2》《封神三部曲》以硬核科技與東方美學重新定義大片標準;而好萊塢大片票房占比跌至15%,《美國隊長4》僅以1.2億票房慘淡收場。
三、關稅戰(zhàn)的文化隱喻:誰在“綁架”觀眾?
美國政府的關稅政策,本質是一場“文化霸權”的傲慢試探。他們試圖用關稅大棒迫使中國觀眾繼續(xù)為“超英套路”買單,卻忽視了一個事實:**中國觀眾早已不是“單向度”的消費者**。
當《熱辣滾燙》用女性勵志故事收割35億票房,當《年會不能停!》以黑色幽默戳中職場痛點,觀眾用真金白銀證明:**好故事不分國界,但價值觀必須共鳴**。好萊塢的衰退,恰是因其陷入“流水線創(chuàng)作”的窠臼——套路化的英雄敘事、程式化的視覺轟炸,早已無法滿足中國觀眾對“真實感”與“文化認同”的渴求。
四、開放與突圍:中國電影的新敘事
國家電影局的聲明絕非“閉關鎖國”,而是以更高姿態(tài)擁抱世界:“引進全球優(yōu)秀影片”的承諾,為法國文藝片的細膩、日本動畫的腦洞、印度現(xiàn)實的尖銳敞開大門。這背后,是中國電影工業(yè)的三大底氣:
1. 技術自立:從《深海》的水墨粒子技術到《封神》的虛擬拍攝,國產(chǎn)片已打破好萊塢特效壟斷;
2. 題材破壁:現(xiàn)實主義題材(如《我不是藥神》)與科幻史詩(如《三體》)并行,滿足多元需求;
3. 市場縱深:三四線城市票房占比突破45%,小鎮(zhèn)青年成為《飛馳人生2》的消費主力。
五、別了,不是終結,而是新生
“好萊塢先生”的退場,恰似1950年代上海外灘的霓虹熄滅,但新時代的曙光已現(xiàn)。當中國電影人以《長安三萬里》重現(xiàn)盛唐氣象,以《宇宙探索編輯部》解構科幻邊界,世界終將明白:中國電影的崛起不是替代,而是豐富全球敘事的另一種可能。
正如網(wǎng)友所言:“以前是好萊塢喂啥咱吃啥,現(xiàn)在是咱挑著吃——還得看廚子態(tài)度!”這場關稅戰(zhàn)中的文化博弈,終將證明:真正的文化自信,從不需要“保護”與“封鎖”,而是讓世界聽見多元的聲音。
結語
別了,好萊塢!這不是封閉的宣言,而是開放的序章。當中國電影市場以更平等的姿態(tài)擁抱世界,一個屬于多元文化的新時代,正在銀幕上誕生。
為偉大思想而生!
AI+時代,互聯(lián)網(wǎng)思想(wanging0123),
第一必讀自媒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