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接下來要開始講柴油了。疑問不少,眾說紛紜。
很多人一聽就皺眉:2025年了,還搞柴油?都什么時代了,你不講電動、不談智能,整這么一個看起來早就被主流淘汰的動力形式?還有一群人選擇相信:坦克又開始干那種別人沒想到,之后會承認它是對的事了。
2025年的汽車市場,幾乎所有變量都在指向一個共識:柴油,不再是主流方向。政策持續收緊,城市限行升級,電動化和智能化成為資本與宣傳的共同信仰。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柴油乘用車市場占比不足0.3%,不僅是邊緣化,更是被主流 “主動遺忘”的存在。
所以當坦克重新把“柴油”擺上臺面,很多人第一反應不是“它準備怎么做”,而是“它怎么還在做”。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背后卻藏著集體性誤判。在電動+智能的敘事愈發單一的背景下,很多人下意識地將“邊緣”與“無效”劃上了等號。于是,坦克做柴油這件事,一上來就被扣了個逆潮流的帽子。
但這忽略了一個事實:邊緣市場未必無價值,非主流產品未必不重要。
尤其在越野這個重場景、強決策、低容錯率的領域里,柴油從來就不是用來博熱搜的,而是用來博信任的。所以坦克搞柴油,不是反著走,而是站著走。
換句話說,這事兒不是誰都能做,也不是誰做都有意義。我們要弄清楚的,不是柴油還值不值得做,真正該問的其實是:這件事為什么偏偏是坦克來做?為什么只有坦克能做?
柴油對于汽車來說,不討好所有人,但會被那些真正需要它的人記住很久。
冷門柴油背后的熱價值
長城從不避諱自己靠SUV、靠越野吃飯這件事,在多數人眼中,柴油是一個“過時命題”,但柴油正是檢驗專業性的分水嶺。
它不像電動車那樣綁定政策紅利,也不像混動那樣剛好踩在油電之間的折中點。更現實的問題是,它的市場規模確實不大——2024年柴油乘用車年銷量不到6萬輛,連主流榜單的零頭都排不上。
正因為如此,它成了大多數品牌“看不上”、但真正懂產品的人“舍不得”的冷門地帶。但真正值得警惕的,是大家對“非主流”的誤解。
在所有行業的語境里,“熱”與“值”常被混為一談。只看聲量、增長率,不看黏性、現金流。這種視角下,柴油被貼上了“沒前途”的標簽,但越冷的地方,利潤反而越清晰。
從一個制造企業的角度看,柴油越野是極少數“不靠規模,也能帶來高附加值”的產品類型。它有幾個典型特征:
1、用戶精準,決策快,價格敏感度低。這類用戶大多是資深車主、越野老炮或高頻用車者,知道自己要什么,也愿意為性能、可靠性和專業性買單。
2、平臺通用率高,開發周期可控。長城多年積累的柴油動力技術,可以在多個車型平臺上快速下沉;成本不會高到“押錯就血虧”,但做對了,就能建立長期的產品存在感。
3、無需大規模傳播,也能形成圈層信任閉環。這類產品不是靠廣告堆銷量,而是靠用戶互相推薦。說服10萬人不如打動1萬個“對的人”。
所以它雖然“非主流”,但盈利模型卻高度清晰:高信任、高轉化、高復購,且不依賴流量渠道。這對于任何一家在當下環境中尋求更健康利潤結構的車企來說,都是稀缺的好生意。
更關鍵的是,這類產品還有一個容易被低估的價值:它不搶品牌資源,但能穩住品牌立場。
在城市SUV越來越像的今天,柴油越野是讓人記住“你跟別的孩子不一樣”的最好方式。就像牧馬人之于Jeep、LC70之于豐田,它們不靠銷量撬動財報,但足以撐起品牌在用戶心中的底層認知。
“你不一定買這款車,但你必須知道它是坦克?!边@就是利基產品的價值。
對坦克而言,這類產品更重要的作用是:讓一條龐大產品線有了錨點、有了支點,有了一個不靠熱鬧但靠得住的中軸。在大趨勢之外,找到一個不大但有利潤、不熱但有信仰、不主流但能沉淀品牌價值的品類,這事很少有,但柴油越野就是其中之一。
別人做不了的,坦克不但能做,還做好了
很多人都在說柴油越野是一門冷門生意,尤其是外行人開始看財務報表的時候,那種不理解的神情都難以描述。
其實,柴油的冷的并不只是因為市場熱度,而是真正做得起來的門檻太高。
柴油不是一個誰都能下場試試的領域。相反,放眼行業,能做的廠商屈指可數,能做對的更是鳳毛麟角。原因很簡單:柴油越野這件事,既不討好政策,也不討好資本。
沒有補貼、沒有估值溢價、也沒有上熱搜的機會,但技術門檻卻極高,出錯成本極大。你需要應對的不是智能化選配菜單,而是真實復雜的地形、溫差、油品和負載。
在新能源車討論零百加速的時候,柴油越野車討論的是冷啟動、渦輪響應、高原氧氣稀薄工況和極限脫困測試。在這些真實變量面前,只有做過柴油、吃過苦、扛得住返修率、積累過適配經驗的企業,才有資格發言。
這也正是為什么到2025年,仍然堅持做自主做柴油的乘用車品牌,幾乎只剩下了長城。
從硬件資源到調校能力,從油品適配到低溫啟動邏輯,坦克早就在一代代產品中完成了這些“沒人看但必須做”的工程工作。
比如,極寒環境下的燃油加熱系統、電控預熱時機與電瓶耐受能力;高原區域的氣壓適應性、扭矩釋放響應和后處理系統耐久性;發動機重量對整車結構鋼性、前后軸荷比的影響……而這些都是專屬于坦克的內生技術路徑,也是別人繞不開、學不快的路徑。
但在現在的傳播語境下,這些問題不適合直播間,也不適合講故事,但它們組成了一道別人短期補不齊、長期卷不動的行業技術柵欄。
所以說,柴油越野是難做,不是沒人想做,而是大多數人知道做不了。而坦克能做,不只是因為有技術,更因為有場景、有用戶、有經驗,也有這個方向上的耐心和信念。
坦克品牌推出至今,已經具備涵蓋不同越野深度的完整譜系,從輕度穿越到極限越野,從汽油到混動,但唯獨柴油,注定是屬于“討好少數人,但必須存在”的那一塊專業地帶。
柴油就是越野里最不好做的那一塊,也是最能看出“誰真懂”的那一塊。說到底,柴油不是人人都該做,但它是坦克必須做、也能做的。
柴油站不到風口之上,但最值得留住
在所有流量產品的背后,都需要有一類“低流動性用戶”,來托住品牌的長期穩定性。柴油越野,面對的就是這樣一群人。
他們大多不在新能源的熱搜詞里,也不怎么上小紅書種草。他們不換車頻繁,也不追逐配置潮流。他們要的,是一臺用得久、修得起、扛得住的車。而柴油,是他們對“可靠”這兩個字最直接的選擇。
這些用戶的典型特征非常清晰:
1、剛性需求,不看廣告看口碑:他們真的需要走爛路、載重物、拖掛營地,城市SUV根本干不了;
2、高復購率,低跳轉率:一旦認了品牌,就會長期使用,不輕易更換;
3、消費理性,但極度看重專業認同感:不是便宜就買,而是買對、買穩、買一個“我知道這臺車能帶我回來的底氣”。
對于一個品牌而言,這類用戶數量可能不多,但在信任層面貢獻極高。他們不只是客戶,更像是品牌系統里的“常駐資產”。在熱度流轉越來越快、消費決策越來越輕薄的時代,這種用戶的稀缺程度,遠高于一時的曝光曲線。
更重要的是,這些用戶的實際行動都在為品牌“代言”。 他們可能不活躍在短視頻平臺上,但在穿越、越野、救援中,總能遇見他們的身影。他們也不能流利的說出參數,但就是告訴你什么時候降檔、什么時候補油、哪個轉速油耗最省,他們的標準特別簡單:
用過、扛住了、沒掉隊。
而坦克講柴油,就是在回應這部分人。在快節奏的智能化產品之外,保留一條專注、穩定、深度綁定的信任通道。
它不花哨,但能留住人。越野不是用來裝的,是用來走的。
柴油也不是為了大眾選擇,而是給那一小群“走得最遠、回來最晚”的人,留一個選項。從這個意義上說,柴油越野不只是一門冷門生意,更是一次品牌與老用戶之間的長期呼應。
在所有人都試圖用科技和智能重新塑造用戶體驗時,坦克選擇用一臺柴油越野車,穩住那個十年前買車、今天還在越野、明天還會復購的老朋友,告訴這群老朋友,“這條路,我們還在走,也還在造?!?/p>
有些事,熱不熱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