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放學后,一個學生神秘兮兮地跑到辦公室,問我:"老師,您覺得哪所大學的食堂最好吃?我姐姐說選大學不光要看排名,還要看食堂。"我笑了,這孩子倒是實際。說實話,在我看來,一所大學的食堂某種程度上確實反映了學校的人文關懷和管理水平。
老實講,我最近剛陪外甥參觀了幾所大學,食堂問題也是我們特別關注的。那天中午在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吃了頓飯,回來路上我就感慨:"教育如同烹飪,既要有科學配比,也要有人情溫度。"
農(nóng)大的食堂,真不愧"中國食堂大學"的美譽,那里的飯菜不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一種教育理念的體現(xiàn)。公主樓餐廳的菜品不僅賣相好、味道佳,種類更是豐富得讓人眼花繚亂。更讓我驚訝的是,他們有自己的實驗農(nóng)場和合作基地,學生們吃到的有些蔬菜竟然是碩士、博士甚至院士親自種植的!我常想,這何嘗不是一種別樣的"從農(nóng)田到餐桌"的教育呢?
四川大學的食堂則是另一番景象。(我有個老同學在那里教書,每次視頻都要"炫耀"一番他們的食堂。)作為川菜發(fā)源地的大學食堂,四川大學的麻辣燙、毛血旺、辣子雞,那叫一個正宗啊!他們還會定期舉辦夜宵節(jié),小龍蝦、炒花甲、炒蟶子,看得我這個北方人直流口水。不過,最讓我感動的是,盡管是川菜大本營,他們還專門開設了輕食窗口,為不能吃辣或注重健康的學生提供少油少鹽的選擇。這讓我想起了班里那個因為胃病不能吃辣的小李,如果他去川大,也不用擔心挨餓了。
同濟大學的食堂則是一個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完美結合的典范。"吃在同濟"這句話在上海高校圈已流傳多年,據(jù)說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我前兩年參加一個教育研討會時專門去嘗了一下,果然名不虛傳!僅四平路校區(qū)就有五個食堂,中餐、西餐、清真餐應有盡有。要說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那個紅燒大排,聽說是一代又一代同濟人的青春回憶。
不過我覺得最特別的是,同濟大學竟然有一個"學生伙食管理會",這在全國高校中也是少見的。學生直接參與食堂管理,這不正是我們常說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嗎?
說到這里,我不禁想起自己的大學時代。那時候食堂里最常見的就是白菜豆腐,肉菜都是稀罕物。現(xiàn)在孩子們是真幸福啊,不僅能吃到各種美食,還能通過食堂體驗不同地域的文化,這也是一種隱性的通識教育吧。
清華大學的16個食堂、北大的農(nóng)園食堂、華中科技的33個食堂構成的"美食城"、廈門大學的海鮮特色、南京大學速度驚人的鐵板飯窗口……每一所學校的食堂都像一扇窗,透過它我們能看到不同的校園文化和育人理念。
在我看來,一所好大學的食堂不僅僅是解決溫飽的地方,更是連接學術與生活、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的重要場所。就像我們的教育,不僅要讓學生學到知識,更要讓他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與多元
最近我一直在想,如果能請這些頂尖大學食堂的廚師來我們學校做一次交流,讓孩子們嘗嘗不同地域的美食,或許會比一堂枯燥的地理課更能讓他們理解中國的多元文化吧?(唉,又是一個實現(xiàn)不了的教育夢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