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難民潮席卷歐洲,愛爾蘭政府扛不住壓力,悄悄從政策里抽走了一塊“地板磚”——單身難民不給房了!
從2023年12月開始,單身男性庇護申請者不再安排住宿,只給每周113.8歐元津貼,再附送一張“求生指南”,告訴他們哪家慈善機構(gòu)能給口飯、哪兒還能支個帳篷過夜。
這么大的事兒可瞞不住,很快就在社會上炸了鍋。愛爾蘭人權(quán)和平等委員會出手,把愛爾蘭政府告上了高等法院,法院判了——這做法侵犯了尋求庇護者的基本人權(quán)。
愛爾蘭政府不服,甩出了一個重磅理由:由于現(xiàn)在住房危機太嚴重,申請庇護的人又特別多,這已經(jīng)是“不可抗力”了,我們也沒辦法啊!
“不可抗力”是個法律術(shù)語,大概意思是:真的不是我不干,是客觀條件太惡劣,哪怕我拼盡全力,也干不了。
這個理由聽起來似乎有點道理?高等法院也沒敢下定論,干脆把這個問題扔給了歐洲法院,請他們來定奪。
如今答案來了:歐洲法院的總法律顧問Laila Medina女士發(fā)話——這個理由,不行!
她的原話是這樣的:
“成員國必須為國際保護申請者提供足夠的物質(zhì)接待條件,包括住宿。不論申請人數(shù)多少,這是絕對義務(wù),不容打折。”
她強調(diào):“你可以有自由決定怎么安置,但不能不安置。”意思是你可以決定給難民安排旅館、集體宿舍、甚至貨柜房,但你不能說“人太多我就不管了”。
簡單來說,哪怕申請者多到山都快壓塌了,國家也不能說“我做不到”。庇護制度的底線,是人的尊嚴——再難,也不能丟。
這意見雖然不是判決,但在歐洲法院的慣例中,法官通常會采納顧問的建議。
這對愛爾蘭政府來說,可不妙了。
根據(jù)數(shù)據(jù),自政府“停宿”政策實施以來,已有8,017名男性申請庇護,其中超過5,000人后來得到了安排。
但到本周二為止,仍有3,150人處于“無家可歸”的狀態(tài)——拿著每周113歐的補貼,靠著慈善機構(gòu)給的帳篷過日子。
歐洲法院的表態(tài),不只是一個技術(shù)性意見,而是警告愛爾蘭:面對庇護申請者,不安置,不是一種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