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在海南陵水黎安國際教育創新試驗區,由中鐵十六局承建的北京郵電大學國際學院(一期)項目順利通過聯合竣工驗收,標志著這項承載著中外合作辦學使命的重點工程建設取得階段性勝利,為今年秋季開學投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完工后的北京郵電大學國際學院(一期)項目
作為海南自貿港重點園區標桿項目,該項目總建筑面積2.7萬平方米,包含兩棟學院樓及配套園區建筑,構成融合科技基因與國際視野的現代化教育地標。設計團隊將“滴”“嗒”一短一長兩種摩斯電碼元素轉化為建筑語言,在外立面鐫刻“BUPT-QMUL”中英校名符號,搭配裝配式建筑技術,實現了科技美學與實用功能的完美統一,不僅彰顯了北郵的信息科技特色,更昭示著國際化辦學理念。
“項目剛上場,團隊就面臨五大技術難關——在地下,6.3米深基坑與狹窄施工空間形成局促的施工險局;在地上,10米高大跨度模板支撐體系施工難度大,安全風險高;在工期上,420天要完成包含12個專業系統的復雜施工;在空中,塔吊群塔協同作業統籌協調難;在精度上,裝配式框架柱安裝誤差必須控制在毫米級?!币还竞D掀瑓^項目負責人楊海江介紹。
面對挑戰,項目團隊打出組合拳,確保工程順利推進。針對深基坑施工難題,他們深入勘察,編制論證專項方案,完善截排水系統,為基坑安全筑牢防線;面對高大模板支撐體系,他們科學計算、嚴格規范,從材料選取到架體搭建,不放過任何細節;為確保項目如期開學,施工中以關鍵線路為核心,創新采用 “遍地開花、流水穿插” 施工模式,實現各專業高效協同;群塔作業中,精準把控塔吊高差與間距,巧妙協調頂升時序;測量定位時,嚴格執行三檢制度,運用定位器等創新手段,確保施工精準無誤。
“團隊始終以成本管理為核心,將精細化管理貫穿全程。”一直潛心于管理創效的項目負責人張墨建說道。施工中,他們秉持綠色建造理念,構建雨水循環系統,實現雨水灌溉綠植;創新應用種植屋面技術,提升建筑景觀的同時達成低碳節能。面對前期土地問題、場地狹小、持續雨天等阻礙,團隊科學調配資源,嚴守安全、質量、文明施工底線,以匠心雕琢每一處細節,憑借卓越品質榮獲2024年度海南省“建筑施工優質結構工程獎”。
雨水循環灌溉
這座承載教育創新使命的校園,未來將由北京郵電大學與英國倫敦瑪麗女王大學聯合運營。通過實施“1+1+1”(海南+北京+國際)跨國培養模式,讓莘莘學子體驗“一校注冊、多國學習”的創新教育。項目的建成不僅填補了試驗區信息通信領域專業空白,更通過“大共享+小學院”的辦學創新,推動形成國際教育資源共享生態圈,也將成為中外合作辦學的又一典范之作。
從藍圖到現實
中鐵十六局建設者
用420個日夜的奮戰
在南海之濱樹起了一座工程豐碑
他們將繼續秉持“匠心鑄就精品”的理念
奮力書寫海南自貿港建設新的篇章
(中鐵十六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