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燁捷)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生殖醫學科孫剛教授和汪旺生研究員團隊在Advanced Science(《先進科學》)期刊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為早產防治帶來了新的曙光。
論文發表鏈接。期刊官網截圖
研究團隊發現,在分娩過程中,一種名為S100A9的蛋白質發生了身份轉變”——它去磷酸化后從細胞漿“搬進”細胞核內,并通過與特定蛋白合作,開放了細胞核內異染色質的“基因鎖”,這種變化能最終推動分娩進程。
早產,是當前威脅五歲以下兒童健康的首要難題,長久以來因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而困擾著醫學界。其背后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我們對正常分娩的啟動機制了解尚淺。
關鍵蛋白“搬家”過程示意圖。受訪團隊提供
研究團隊發現,前述關鍵蛋白的“搬家”過程可以被一種用于治療HIV病毒感染的現有藥物——替諾福韋所阻斷,讓早產發生率顯著降低。
這項研究不僅首次揭示了發現胎膜成纖維細胞在分娩啟動中發生衰老,還首次發現這種衰老與經典分泌型蛋白S100A9去磷酸化后的核轉位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此次發現的胎膜成纖維細胞衰老分子機制,可以為早產防治提供潛在的新藥物靶標。
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的張帆博士研究生,生殖醫學科孫剛教授和汪旺生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的支持。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