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隴融媒(記者 陳洪江 漆宗英)每年春暖花開,養蜂人呂碧琳夫婦就踏上新一年的“追花”之旅。帶著百余箱蜜蜂輾轉南北,以辛勤釀造甜蜜事業,不僅收獲了豐厚的經濟回報,更用蜂產品守護健康,將養蜂技藝薪火相傳。
"菜花初綻時取粉,盛花期取蜜,每箱能收20斤蜜、2斤王漿。"在日興鎮石埡農村社區的空地上,百余個蜂箱整齊排列,成群的蜜蜂在花叢與蜂箱間忙碌穿梭。蜂農呂碧琳夫妻正忙著將完全成熟的蜂蜜從蜂箱取出。只見呂碧琳熟練地穿戴好防護裝備,輕啟箱蓋,用熏煙驅散蜂群,小心翼翼地取出金黃的蜂脾。妻子接過沉甸甸的蜂脾,放入搖蜜機中輕輕旋轉,琥珀色的蜜汁便汩汩流出,空氣中頓時彌漫著醉人的甜香。
40多年前,新婚不久的呂碧琳從父親手中接過蜂箱,開始了養蜂生涯。然而微薄的收入讓這個小家庭舉步維艱。面對困境,夫妻倆毅然決定改變傳統養殖模式,踏上“追花奪蜜”的征程。
這場與花期賽跑的遷徙,讓夫妻倆意外愛上了這種“四季如春”的生活。幾十年來,他們的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蜂群規模從最初的幾十箱發展到數百箱。更令人欣喜的是,常年與蜂產品為伴,妻子的頑疾竟不治而愈。
蜂農呂碧琳:
“(以前)我老婆一雙手、腳,全部都腳手麻木,我們后面北上養蜂這么多年,她腳手麻木、一身疼痛都沒有了,經常吃蜂產品,被蜂蟄,這種(家蜂)蜂毒確實對人真的有效。”
如今,呂碧琳夫婦的蜂產品因品質優良而備受青睞。他們不僅成立了養蜂合作社,帶動周邊農戶共同致富,更將傳播養蜂技藝視為己任。盡管常年風餐露宿,夫妻倆對這份“甜蜜事業”的熱愛從未減退。面對未來,他們坦言“量力而行”,更希望能為行業注入新活力。
蜂農呂碧琳:
“反正量力而行,能養多少養多少。但是,我也希望后面年輕人踴躍的來學習,我們免費的教,不要任何報酬,反正把這門技術傳下去吧。”
從“坐地蜂”到“追花人”,從謀生到熱愛,呂碧琳夫婦用堅持與匠心釀出生活的甜。他們腳下有遷徙的塵土,心中有傳承的熱忱,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上,繪就了最動人的風景。這份對傳統的堅守與創新,正是新時代農人最珍貴的品質。
來源 | 儀隴融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