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率志愿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彭德懷元帥在戰后對美軍統帥李奇微作出過“最難纏對手”的客觀評價,同時直言不諱的指出他比“前任”麥克阿瑟“更謹慎、更實際”。
影視作品中的彭德懷
能讓橫刀立馬的彭大將軍由衷發出這樣的感慨殊為不易,也足見李奇微在朝鮮戰場的軍事指揮上確有可圈可點之處。不過,很多人又同時伴隨著這樣一種困惑:低調務實的李奇微為何沒能在朝鮮戰爭爆發之初便以“聯合國軍”總司令身份全權指揮戰事,反而讓孤傲且不可一世的麥克阿瑟統兵出征呢?
用當時志愿軍副司令員鄧華的一句話來概括總結,那便是:李奇微并沒有傳說中的那么厲害,而麥克阿瑟也沒有傳說中那么不堪。
探討這個問題前,我們不妨先看一看李奇微在整個朝鮮戰爭期間的戰績表現。1950年12月23日,美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在視察三八線防御戰線時意外遭遇交通事故喪生,李奇微順勢從他手中接過集團軍指揮棒。
作為軍界職銜晉升的跳板,李奇微很快在第三次戰役結束后接替麥克阿瑟出任“聯合國軍”總司令,正式成為與百萬志愿軍戰場“硬碰硬”的后方總指揮。相比于整日坐在指揮室夸夸其談的前任麥克阿瑟而言,胸前始終懸掛兩顆標志性手雷的李奇微顯然更加低調務實。
朝鮮戰場上的李奇微
上任伊始,他便馬不停蹄的著手處理兩件“大事”:一是頻繁深入部隊一線視察,盡最大努力恢復和提振在前三次戰役中被志愿軍挫敗的軍心士氣;二是將自己封閉在作戰室內全身心研究我軍的戰略戰術,以期找到破局之法。不得不說,幾天時間下來,他還真的發現了志愿軍的明顯短板——后勤補給困難。
的確,相比于美軍的咖啡、罐頭而言,志愿軍在前期入朝作戰中啃的是硬土豆、吃的是炒面摻雪,武器方面與美軍的差距也顯得頗為懸殊,盡管前三次戰役以志愿軍獲勝而告終,但在美軍火力和機械化優勢明顯的立體防御網面前,我軍還是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為此,李奇微提出了一個針鋒相對的“磁性戰術”,即美軍在戰場上像磁鐵一樣吸引志愿軍追擊前進,5天左右時間之后,我軍受限于后勤補給消耗殆盡的窘境不得不向后退卻,而美軍則乘勢集中坦克、飛機和重炮等機動優勢向我軍后方發起攻勢。
李奇微的戰術創新使美軍摒棄了此前麥克阿瑟制定的正面機械化推進方式,并在第四次和第五次戰役中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他開始鉆研學習我軍的迂回穿插和短促突擊戰術,一度令習慣此前美軍正面大舉進攻戰術的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不太適應。
影視作品中的志愿軍戰士
因此,李奇微上任之初與志愿軍的戰績表現,比前任麥克阿瑟還是略勝一籌的,至少在低調務實、狡猾多變的戰術方面有著更為明顯的優勢。
不過,正所謂“再狡猾的狐貍也逃不過獵人的眼睛”,李奇微在研究志愿軍,而志愿軍司令部的一眾指戰員們,也在一次次實戰中揣度和研究著這位勁敵的“磁性戰術”。這其中,又以時任志愿軍副司令的鄧華總結最具代表性。
作為開國上將中唯一一位指揮過百萬級部隊大兵團作戰的將領,鄧華就李奇微引以為傲的“磁性戰術”提出了極具創新性的反制策略,即改變我軍擅長的運動戰模式,充分利用朝鮮半島山地縱橫優勢與美軍機械化部隊展開“零敲牛皮糖”的陣地攻堅戰術。用他在志愿軍軍事會議上的話講:
“敵人既然知道志愿軍的攻擊極限,索性志愿軍就按照抗戰時期小打大的麻雀戰、襲擾戰,集腋成裘,打小規模攻堅戰,一次殲滅美軍一個連到一個營,用‘零敲牛皮糖’戰術不斷敲打美軍的有生力量,粉碎李奇微所謂的‘磁性戰術’”。
影視作品中的鄧華(左)與洪學智
隨后,在新的戰術思想指引下,志愿軍建立起以交通溝、塹壕和防空洞相連接的“地下長城”防御體系。憑借堅固的坑道防御工事,志愿軍在抗美援朝后期的上甘嶺、老禿山戰役中不僅成功抵御了美軍強大的炮火,同時依托工事便利開展冷槍冷炮運動,讓美軍部隊防不勝防。
加之后勤補給線在志愿軍后勤司令員洪學智的改革創新中得到了有效的穩固和提升,既能應對美軍的空中轟炸襲擊,又能將源源不斷的物資送到前線每名浴血奮戰的士兵手中。因此,李奇微的“磁性戰術”并未持續發揮多少作用便黯然退出。
只能說低調務實的李奇微確實有點“厲害”,但這種“厲害”是建立在麥克阿瑟指揮前三次戰役接連失利的敗績基礎上的,換句話說,是“同行”麥克阿瑟的不堪襯托了李奇微的“厲害”。
而一旦志愿軍適應新的戰術并逐漸克服自身存在的明顯短板后,李奇微也就沒有那么“厲害”了。話又說回來了,李奇微在戰術和指揮上遠勝于麥克阿瑟,為何前期沒有直接讓他替代對方全權指揮“聯合國軍”在朝鮮的戰爭呢?
朝鮮戰爭期間的麥克阿瑟
理由很簡單,也很直觀,那就是麥克阿瑟沒有那么不堪。作為美國西點軍校的校長、美軍太平洋戰場的“王牌統帥”,麥克阿瑟在朝鮮戰爭前期的表現還是彰顯出一定的軍事指揮基礎的,至少從仁川登陸的軍事行動來看,他并非是有名無實的泛泛之輩。
如果不是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入朝參戰的話,麥克阿瑟可能真的會在“感恩節前結束戰爭”,而鑒于他前期這樣的戰績表現,即便是與之關系微妙的杜魯門,也很難找出合適的理由來替換這位“驕兵悍將”。
因此,李奇微很難在最初的朝戰中映入杜魯門和美方高層的統帥人員名單序列,拋開麥克阿瑟常年在遠東經營的資歷不談,如果沒有沃克突遭橫禍的意外事故,他能否成為第二任“聯合國軍”總司令都很難說。
畢竟,成功者不僅需有扎實過硬的本領,更要把握別人所無法抓住的機遇,兩者皆得,方能有一個供自己大展身手的平臺。
入朝參戰的志愿軍戰士
李奇微沒有那么厲害,麥克阿瑟也沒有那么不堪,這一切都可歸于一個關鍵轉折點,即志愿軍正式踏上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之路。也可以這樣自信的講:不怪美軍統帥不夠強大,只是他們的對手——中國人民志愿軍太優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