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安燁
她是學生口中的“徐媽媽”,是同事眼中的“鐵娘子”,更是教育路上永不停歇的追光者。
從教二十余載,徐敏在多重角色中切換:班主任、名師工作室領航人、文藝工作者……用行動詮釋著“鐵打”的教育精神。
鍛鐵成器:從“落后專業戶”到優秀班集體
徐敏扎根農村教育十年。2011年調入湘陰縣文星街道城關中學,在全年級成績最不理想的班擔任“第三任”語文教師。她見證了最調皮的學生能鬧騰到什么樣子,遇到了初中不會寫拼音的孩子,寫“甲骨文”的孩子,不交作業的孩子……
她在日記里寫著:“今天梓軒終于主動交作業了,獎勵他當一日班長。教育就像打鐵,要耐得住千百次錘煉。”
第二年,學校領導安排她換一個班級。
“如果我走了,孩子們能適應第四任老師嗎?”徐敏毅然留下來和班主任一同管班。當時,有位從農村轉過來的同學叫李佳,經常違反紀律。徐敏老師見他聰明,就鼓勵他參加活動。
體育訓練的時候,她在跑道上帶著他奔跑;演講比賽的時候,她帶著他對著鏡子練習,一個字一個字糾正發音;作文競賽時,從選材到立意,謀篇布局,遣詞造句,她逐字逐句地給他修改;畢業考試前,她給班里的每個孩子寫信,給孩子們量身定制專屬的加油鼓勁口號……
那年中考,李佳考入重點高中,如今已是湖南師范大學的學生。
有了這些經驗后,徐敏當班主任時游刃有余。每天,她6點前起床上班。放學后,她最后一個離開教室。晚上,批改作業、撰寫教案、策劃活動,幾乎沒有在12點前睡過覺。
在班級,她開設了“師生回音壁”;成立了“生日基金會”;開展了師徒結對一幫一活動;和班上的留守兒童結對,擔任“愛心媽媽”;節假日,她組織班上的學生去福利院看望孩子;去農村學校捐贈書籍;去文化館探訪岳州窯;去郭嵩燾紀念館緬懷先烈……
“徐老師是我們的‘管家婆’,有‘刀子嘴,豆腐心’。”楊子萱指著她發表在《十幾歲》雜志的文章說,“沒有徐老媽的指引,我的文章不可能發表在省級刊物。徐老師還指導我們好多同學作文發表或獲獎呢!”
“她就像個鐵打的陀螺。”辦公室的同事龔娟回憶,“徐老師有一次被沸騰的綠豆汁燙得手腳都是泡,她換身衣服又來上課。前兩年她腰椎間盤突出反復發作,醫生建議盡快做手術,她硬是堅持上完那個學期的課,挺到暑假才被家里人‘押’去醫院手術。”術后第十天,新學期開學,她綁著護腰帶按時出現在教室,笑著說:“放心,鐵打的腰,斷不了。”
2018年,她所教的班級被教育部授予全國“優秀班集體”榮譽稱號。她轉手把榮譽證書交到了班長手里:“榮譽是孩子們的,我只做了該做的事。”
鑄鐵為藝:從三尺講臺到文化原野
“徐老師的作文課像變魔術!”學生王浩珍藏的筆記本里,記錄著:《用薯片寫作文》——同學們邊吃邊描寫酥脆聲;《跟著歌詞學創意寫作》——把“世界贈予我的”改成“學校贈予我的”……
徐敏的“游戲作文教學法”刊登在《初中生》雜志;輔導的學生作文獲得第十七屆《初中生》“千金作文”特等獎;執教的精品課《新聞寫作》獲得省級一等獎;編寫的《初中語文寫作教學研究》為一線教師量身打造了單元作文教學案例、寫作支架和范文指導。助力教師專業成長,全面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白天教孩子寫作文,晚上自己寫‘大作文’。”
徐敏既是教學者,亦是創作者:疫情期間,她戴著口罩跑遍全縣12所學校,采寫的《東風吹愁桃李香》登上中國日報網,展現了湘陰教育人面對疫情,早謀劃、廣宣傳、嚴管控,堅持防疫與教育雙線出擊;抗洪時,她值班守大堤,加班寫就的《這里是我和學生的家》被《中國婦女報》刊發,謳歌了湘陰教育人可歌可泣的抗洪精神;她歷盡數月采訪多所城鄉中小學,報告文學《東風夜放花千樹》發表在《湖南日報》和《湖南報告文學》,肯定了湘陰中小學基礎教育取得的成績;編輯的《湘陰地方故事集》,搶救了40多個瀕臨失傳的民間傳說……
湘陰縣文聯主席熊國庭表示:徐老師用文字為教育留痕,以散文《九連屋》斬獲湘陰縣首屆文學藝術獎,成為從講臺走向魯迅文學院中青年作家班的“筆桿子”。
身為岳陽作協教師作家分會副主席,她主編的《湘陰地方故事集》《民間》《敲門聲聲》等刊物,讓鄉土文化煥發新生;她發起的“師生共讀一本書”“探訪岳州窯”“走進郭嵩燾紀念館”等實踐活動,將課堂延伸至歷史深處。即便在術后的康復期,她仍伏案審稿。她笑稱“文化傳承的擔子比身體更重,只是頭發越來越薄”。
熔鐵為炬:從“孤勇者”到百人名師團
談及為何建立湘陰縣首個省級名師工作室,徐敏說出了當時的想法:我常去其他名師工作室學習,要是我們有自己的名師工作室該多好!
“私立學校有財力都沒有建成工作室,你這個一線普通教師有那個能耐?”她頂著質疑與壓力逆流而上。
在湘陰縣教育局的支持下,她撰寫方案,搭建網絡平臺,招募教師,研發成套精品課。長期勞累和壓力讓她終于挺不住了,腰椎間盤突出的毛病復發,只得跑到中醫院做了17天理療。她經常一邊打點滴,一邊打電話聯系工作,點滴液沒有了,血液倒流都沒有察覺;別人都是帶著水果食品來,她袋子里裝的全是文稿和書籍。
工作室究竟要朝哪個方向走,要達到怎樣的預期目標,必須好好規劃一番。
為此,徐敏多次到長沙、上海等地,向顧問余艷等“大咖”求教,最終確定以“閱讀和寫作”為發展方向,并制定了詳細的工作計劃。她明白“史學家的責任是過去,創造者的責任是現在,而教師的責任是未來。應對未來,唯有學習,學習力大于學歷。”
她和團隊一道,用好生活這本遼闊的教材,開展課題研究,破解作文教學難題,引領一群語文人快樂大膽地往前走。
徐敏非常注重培養青年教師,給他們創造平臺。正如她所期望的那樣,有越來越多的工作室成員上得了課,寫得好文章。湘陰縣洞庭中學的楊馨柳就是其中的一個。
“以前在工作室了解并學習過精品課的錄制,讓我知道了錄課需要注意的細節,在工作室的學習也讓我對課程內容設計有了進一步的優化,正是這些經驗使我本次的課程錄制非常順利,一遍通過。”她獲得省級精品課獎很高興,“今后我會以‘工匠精神’為目標,以一節‘精品課’為起點,打造出屬于自己的精品課。”
三年來,這支“鐵軍”成績斐然:開展了學習培訓、專題講座、自主研修、網絡研修、課題研究、送教下鄉等活動。開發了精品課資源和特色資源,上傳資源3000多條,文章2000多篇,10萬多名師生在網絡平臺點擊下載資源。工作室榮獲岳陽市2023年度“終身學習品牌項目”、湘陰縣2024年度“芙蓉標兵崗”等榮譽稱號。當一些授獎單位準備將榮譽授予徐老師個人的時候,她總是將榮譽評給集體;工作室其他成員在晉級晉升路上越走越遠,而徐老師一直未見動彈。
當被問及“值不值得”時,她凝望著學生的合影,感嘆道:“這些笑臉就是最硬的軍功章。”公眾號22.4萬字的年撰稿量,178次的年課件修改記錄,印證著這位“鐵娘子”的堅守。
面對家庭與事業的抉擇,她坦言“永遠把工作擺第一位”,用行動回應質疑:“人生自是有師癡,此情不關名與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