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巧手編制的竹籃、簸箕、竹簍等,曾是家家戶戶不可或缺的日常器具。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這些浸潤著歲月痕跡的竹制品,漸漸在機械化的浪潮中隱去了身影,如今,堅守竹編這門手藝的匠人越來越少。
曾經熱銷,如今遇冷
在玉溪市紅塔區李棋街道陸篾屯盛來農貿市場南門的一隅,59歲的湯樹文坐在他的竹器店里。斑駁的陽光灑落,為他手中的竹篾鍍上一層溫潤的光澤,只見他布滿老繭的雙手靈動翻飛,堅硬的竹篾在他指間化作繞指柔的絲線。篾條穿梭,經緯交錯,漸漸地,一個精巧的蒸飯用的竹蒸簾便在他指尖悄然成形。
陸篾屯,一個以竹編聞名的村落,其竹編技藝歷史悠久,這里紋理細密、造型精巧的篾器,曾是十里八鄉爭相采買的物件,在周邊縣市十分熱銷,承載著當地百姓的生計。
“從我四五歲記事開始,就看到我奶奶撕篾,編簸箕?!睖珮湮母嬖V開屏新聞記者,過去,陸篾屯幾乎家家戶戶都會編輯篾器,他7歲時,便跟著父親學習這門手藝。
五十余載春秋流轉,當年那個跟著父親學藝的孩童,如今已是鬢發斑白的老匠人,唯有指尖翻飛的竹篾,依然保持著記憶中的溫度。
“以前家家戶戶都下地干活,篩子、簸箕、方籮等農用篾器供不應求,陸篾屯的篾器遠銷晉寧、江川等地?!睖珮湮恼f,20多年前,種地的人變少了,篾器使用量大幅減少,加上塑料、金屬制作成的生活用品代替了竹子做的篾器,陸篾屯的篾器漸漸開始鮮有人問津。
時代變遷下的堅守
清晨的菜市場人聲鼎沸,但湯樹文的竹器店卻很安靜,與喧囂的市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湯樹文坐在店門口熟練地編織,時不時抬頭與鄰鋪的商販閑話家常。
鋸竹、破篾、滑篾、編篾……記者看到,常年與篾刀、篾片竹條打交道,湯樹文的一雙手粗糙得像老樹皮,布滿縱橫交錯的疤痕與厚繭?!白鲶?,手受傷是家常便飯。”湯樹文輕描淡寫地說著,手上的活計卻一刻未停。竹刺扎進指縫、篾刀劃破掌心,這些在旁人看來觸目驚心的傷痕,于他不過是手藝人的尋常印記。
說話間,一位中年婦女遞來一根竹筷:“老板,照這個尺寸做個蒸簾?!睖珮湮挠貌紳M老繭的手指輕輕一量:“21公分,半小時來取?!痹捯粑绰?,篾刀已開始在竹片上跳躍。
湯樹文的小店門前總是圍坐著老街坊。81歲的馮桂珍望著湯樹文靈巧的雙手說:“我13歲學編篾,編到75歲,手受傷后就沒有做了?!?0歲的何瓊芬接過話茬:“從前編一對大方籮只要一天工夫,商販搶著要。后來,做出來的籮筐卻賣不掉了。”
湯樹文低頭編著蒸簾,竹篾在他手中沙沙作響,因為產品難銷,收入微薄,同行紛紛改行,如今,59歲的他已經是陸篾屯最年輕的篾匠手藝人?!霸敢庾鲞@行的人越來越少,只要有人愿意學,我都會毫無保留地教?!睖珮湮恼f。
開屏新聞記者 李春麗 攝影報道
一審 高偉
責任編輯 何丹
責任校對 易科彥
主編 嚴云
終審 編委 李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