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又改版啦,大家記得點擊星標,
防止以后找不到我們哦!
編制吸人才,怎么避免醫院“無編可用”和“有編不用”?
關于公立醫院的編制問題始終是醫務人員熱議的焦點。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公布了2025年衛生健康工作重點。其中,文件明確指出:實施健康優先發展戰略,促進醫療、醫保、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深化以公益性為導向的公立醫院改革,推進編制動態調整,建立以醫療服務為主導的收費機制,完善薪酬制度。
西安市印發的《西安市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實施方案》中,強調:完善編制和人事制度。推進人才編制周轉池制度建設,盤活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編制資源。
“編制周轉池”算是正式編制嗎?
01
什么是“編制周轉池”?
“編制周轉池”就是說根據事業單位人才隊伍和服務能力的建設需要,在事業編制總量內調劑一定規模事業編制,建立事業編制周轉池,供事業單位周轉使用。
“編制周轉池”就如同一個 “編制銀行”,在不改變各單位編制 “所有權” 的前提下,將長期閑置的空編 “使用權” 統籌起來,建立周轉池,向有需求的醫院投放,專門用于保障專業技術人員,以解決醫院 “缺編、缺崗、缺自主” 等問題。
舉個例子
A醫院有編制100名,實有醫生90名,空編10名。
B醫院有編制100名,實有醫生104名,聘用合同制醫生4名。
C醫院有編制100名,實有醫生106名,聘用合同制醫生6名。
A 醫院的 10 個空編可以作為 “存款” 被納入周轉池。B 醫院和 C 醫院因為超編且有聘用合同制醫生,這些醫生中如果有符合一定條件的,比如業務能力突出、工作年限較長等,就可以申請使用周轉池中的編制,將他們從合同制轉為有編制的人員。
編制周轉池目前多以省級或市級統籌為主,通過重點保障、動態調整、周轉使用的方式,盤活編制資源,比如:
海南省三亞市摒棄將編制數核定到具體醫院的做法,建立了市屬公立醫院編制池,由市衛健委對全市2877個醫療衛生編制及3013個員額(在編制范圍內允許設置的人員數量限額)進行自主管理和調配,推動了編制資源從富余醫院向緊缺醫院流動,提升了全市醫療衛生編制資源的使用效能。
河北省石家莊市探索出區域內編制統籌使用的新模式,從市本級事業單位編制中安排1200個自收自支編制,用于補充縣級公立醫院、疾控機構、鄉鎮衛生院以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人員編制,顯著提高了編制的使用效益,優化了編制資源的配置。
但這個周轉池并不是“從一而終”的,周轉池事業編制重點保障醫藥衛生骨干專業技術人員,周轉期限原則上為3年。
02
“周轉池”里的人算是正式在編人員嗎?
根據相關規定,使用周轉池事業編制的人員,為醫院正式在編人員,實行實名制管理。可見,周轉池改變的不是“名分”,而是“狀態”。能不能留下來,要看員工的表現。
所以不管是編外擇優納入編制管理,還是“周轉池”制度,對于身在編外的醫務人員來說,都是值得把握住的機會。而對于身在編內的醫務人員來說,制度的更迭雖然還不會對“鐵飯碗”有所動搖,但還是存在一定的沖擊的。
公立醫院編制改革迎來新變化
建立編制動態調整機制
關于公立醫院的編制問題始終是醫務人員熱議的焦點。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正推進深化以公益性為導向的公立醫院改革,其中編制改革就是一項重點內容。
“深化以公益性為導向的公立醫院改革,建立穩定的財政投入政策,建立編制動態調整機制,深化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國家衛生健康委黨組書記、主任雷海潮在《〈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輔導讀本》中撰文中如是表示。
建立編制動態調整機制——文中的這句話引起行業內關注。作為醫護最關心的話題之一,關于編制的討論其實一直沒有停歇過。
在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建立聘用制管理,編內編外統籌考慮,探索實行年薪制和協議薪酬。這也宣告開啟公立醫院去編制化的進程。但2020年之后,去編制的浪潮似乎又慢了下來,甚至部分省份又開始強化編制的重要性。直到2023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意見》,其中提出,合理制定并落實公立醫療衛生機構人員編制標準,建立動態核增機制。
圖源:健康中國公眾號截圖
動態核增,似乎為編制增加打開了口子。此次編制動態調整的再次提及,也將預示著公立醫院編制改革進入關鍵時期。
而此前 2022 年 7 月,國家衛健委體制改革司司長許樹強就曾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正在研究制定公立醫院相關編制標準及如何建立合理的動態核增機制。
此外,多位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也曾多次提到了醫護人員的編制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農工黨福建省委會副主委、廈門心血管病醫院院長王焱:保障和改善人民群眾醫療衛生服務,人才是關鍵要素;編制則是穩定人才隊伍、維護公益性、促進公立醫院平穩發展的重要制度保證,也是保障國家公共衛生安全的內在要求。王焱建議,中央編辦、國家衛生健康委等部門聯合制定公立醫院人員編制標準,建立動態核增機制。
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衛生健康委黨組成員、副主任黃昱建議,制定公立醫院人員編制標準、建立動態核增機制,要以常住人口為基數,合理確定省域內公立醫院編制總量,按分級核定、統籌使用原則,劃分各級各類公立醫院編制結構;以公益為導向統籌推進編制使用、財政補助、人事薪酬等改革。
「動態核增機制」后,
醫務人員入編機會來了?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3年以來,全國有多地都提出了“逐步消化現有編外聘用專業技術人員,納入編制管理”。
江蘇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實施方案》提出,對符合條件的現有編制外專業技術人員,通過公開招聘擇優聘用,納入編制管理。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廣州市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提出,按照“保基本醫療、保公共衛生、保學科引領”的原則,逐步消化現有編外聘用專業技術人員。
《青海省2023年綜合醫改重點工作任務》同樣要求:落實醫療衛生事業單位公開招聘自主權,逐步消化現有編外聘用專業技術人員,納入編制管理。
《運城市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也提出:逐步消化現有編外聘用專業技術人員,對符合條件的,可充分考慮其從醫經歷、業績、貢獻等,通過公開招聘等嚴格規范的程序擇優聘用,納入編制管理。
從現行政策來看,編制更多的是偏向了一些基層醫療機構以及臨床一些相對收入較低、風險較大、辛苦程度較高的科室,如兒科、ICU、麻醉科、急診等。
與醫療體系編制資源強化同步進行的勞務派遣愈發普遍,而醫院直簽的合同制和人事代理正在逐漸減少。編外人員的身份正在統一向著勞務派遣轉化。
不管是編外參與公開招聘還是周轉池制度,考核的標準都是“擇優”,從中也不難看出各地也在致力于讓編外專業技術人員有更多、更公平的機會入編。
圖文來源:澎湃新聞、醫師報、醫脈通、人民政協報
編輯整理:護理傳真 責任編輯:張昕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