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湯湯,
經百里乃成;
大城泱泱,
歷千年而興。
“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的第二十四季,我們邀請了上海戲劇學院閔行附屬學校的青少年來誦讀《申江記》。今天,你將聽到的是《每個人心中有個外灘》之《貳》。
外灘,寸土寸金。
外灘北起外白渡橋南堍,南至延安東路中山東一路一帶,西向一般至四川中路,地形顯新月形。外灘建筑如今主要有浦東發展銀行大樓、海關大樓、和平飯店等近30幢優秀近代建筑。所謂“萬國建筑博覽會”自然只是一種形容,但那一幢幢風格迥異、造型別致、各具特性的建筑,在黃浦江西岸構成了一個輪廓協調、錯落有致的建筑景觀,毋庸置疑,成為了上海最經典的大都市風景。它出現在了各種畫冊、海報、電視中,還有郵票、明信片和文具盒上。20世紀六七十年代,那印著外灘字樣和建筑輪廓的人造革手提包、背包到處都是,成為時髦的標志,旅途中的風景線。
20世紀80年代末,我在北方一所大學就讀,同學大都來自全國各地,聊起上海都有那么一種向往和羨慕,當我問起他們對上海的概念時,他們不約而同談到外灘,其后是南京路,還有說城隍廟。那時上海除了大白兔奶糖,城隍廟的五香豆也是人們心目中的土特產。來上海,無論是出差,還是探親訪友,不去外灘逛逛,那等于沒來過上海;不買些大白兔奶糖和五香豆回去送給親朋好友,則是沒面子的事,人家會認為你不懂人情世故。
我的同學以為我家住上海,那外灘就應該在家門口似的,有空沒空都可去逛逛。但他們沒想到的是,我家雖在黃浦江畔,可要去外灘,也要費時費力,一個來回大半天就在路上耽擱了。而我如果當初沒有懷揣當記者的夢想,似乎也不會專程去外灘。我的視野當時僅僅停留在“北京東路2號”那幢廣播大樓。我對外灘的認知同他們一樣,來自各種畫冊、影視中。
1870年代的外灘(資料圖片)
我無法想象巴富爾當年的那份志得意滿。短短兩年時間,巴富爾成功地凌駕于號稱“東南都會”的上海,為大英帝國,也為自己的人生履歷,完成了兩件“了不起”的大事。
當然,外灘不是一夜之間長成的,一開始的建設,如今看來簡直微不足道,英國領事館的入駐只是開了個頭,巴富爾是來掠奪這里的財富的,本質上他和他的英國老鄉們根本沒有做好長期扎根在此的打算。所以,人們只是填平了灘涂,墊高了纖道,再種上樹木,最大的工程也就是用煤屑、爐渣和卵石鋪就了一條18米寬的臨江大道。然后,在道路兩旁,開始陸續建起了一些房子,奠定了如今外灘的雛形。一些外國的洋行、銀行首先嗅到了巨大的商機,陸續“登陸”外灘,搶占有利地形建造大樓。但初時外灘的建筑,雖由不同商號自行設計,樣子卻幾乎一模一樣:方形的外廊式建筑,小樓周圍是配置著大拱門的敞開游廊,上下都有陽臺,外墻刷得雪白。這種建筑類型被稱為“東印度式”,是英國人、法國人在印度、東南亞一帶經常建造的房屋樣式,能抵擋炎熱的氣候和強烈的陽光。據說當時的西方人,曾一廂情愿地把上海當作是另一個孟買,或者來到上海便以為來到了東南亞的另一個小城。但其實,上海怎么可能是任何意義上的小城呢?而且外灘的這些“東印度式”建筑,非但極少經過正規的建筑師設計,其這樣通風的外廊也明顯不適合上海冬天寒冷的氣候。
等到那些洋行、銀行的投資者發現上海的發展出乎了人們的想象,不光能賺一票,還可以長住、生活,于是外灘的建筑得到了全面的更新。從19世紀70年代以后,建筑風貌每一二十年都會發生一些重大變化。至20世紀初葉,外灘一帶建起了52幢哥特式、巴洛克式、羅馬式、古典主義式、文藝復興式、中西合璧式等風格各異的豪華大廈,匯集了當時建筑設計最具代表性的杰作。
1893年新建的海關大樓,磚木結構,建筑外貌為哥特復興式(資料圖片)
建筑是藝術,更是凝固的人類文明史。優秀的建筑不是冰冷乏味的鋼筋混凝土堆砌,而是有溫度有內涵的表達,承載著文化和歷史的積淀。
100多年以來,物是人非,建筑依舊,但里面的主人卻換了一代又一代,大樓名稱和外墻上的銘牌也是幾經變更。當年的英國總會成了華爾道夫酒店;日清大樓變為集世界國際著名餐廳、酒吧為一身的頂級綜合商務樓;招商局(旗昌洋行)改為輪船招商總局;匯豐銀行大樓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一度作為上海市政府辦公樓,后由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置換購得使用權;原來的華俄道勝銀行大樓如今為中國外匯交易中心……
作為一個新聞專業畢業的學生,我當然知道《字林西報》,它是上海最早,近代中國歷時最久、影響最大的英文報紙。前身是《北華捷報》周刊的副刊《船務商業日報》,由英國商人奚安門在1850年8月3日在上海創辦,主要讀者是外國在中國的外交官員、傳教士和商人,于1951年3月停刊。1901年,上海大地產商馬立斯以外灘17號地塊為資本入股報社,占有全部股份的47%,擔任董事長。由于《字林西報》辦得相當成功,1921年開始擴大規模,建造大樓。1924年竣工,翻建成9層花崗石外墻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大廈字林西報大樓,大樓外觀共8層,連同頂層下的夾層、頂部的塔樓和地下室實為11層,是當時上海最高建筑。這幢建筑具有折中主義風格,以大門為軸線,兩面對稱,頂部兩旁有巴洛克式塔樓,正立面做了古典式的豎向三段式處理,中間部分則是古典柱式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浮雕,大門口有多立克式柱和大理石門額。大樓建成后,一部分由報社自用,其他出租,其中最著名的承租人是處于創業階段的美資友邦人壽保險公司。
有意思的是,1919年以上海為發源地的友邦保險,在1992年重新進入中國國內市場后,于1998年拿下了原字林西報大樓,改名為友邦大廈,成為了其上海公司的辦公場所。
2023年5月起,區政協辦公室、區教育局、團區委和區融媒體中心聯合推出了“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陸續邀請閔行區多所學校的青少年一起來讀好書、善讀書、懂歷史、愛家鄉,合力推動“閔行情”讀書活動落到實處。
第二十四季,我們邀請了上海戲劇學院閔行附屬學校的青少年來誦讀《申江記》。描寫和記載黃浦江的各類書籍和文章特別多,有文史典籍,有學術研究,也有與之相關的文學作品。而《申江記》是首次以文史散記形式為黃浦江立傳。從“水脈”探索“文脈”,深耕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全景式描繪了黃浦江旖旎多彩的自然風光,東西方文明互鑒圖景和波濤洶涌千帆競發的時代變遷,記錄下上海從江南小聚落蝶變為國際性大都市的千年歷程,為上海“人民城市”建設提供了生動而鮮活的注腳。
2025年4月起,第二十四季正式開啟,每個工作日的21:30,我們不聽不睡!
一起聆聽閔行聲音,發現閔行之美……
作者: 吳玉林
朗讀: 上海戲劇學院閔行 附屬學校 馮方廣之
編輯:湯婧嫻
初審:陳依婷
復審:何婷婷
終審:徐雷冰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