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罵皆成文,吐槽亦真情。當老祖宗們“暴躁”起來,千年的時空距離仿佛在一瞬間被縮短,老祖宗們成為與我們共同感受、共同思考的生命個體。」
起猛了!早上被杜甫罵,中午被李白罵,下午被宋徽宗罵,晚上沒睡著還要被李時珍罵…“老祖宗”們表情夸張、言辭激烈,對網友發出“靈魂拷問”:
“說我賣慘?如果是你在安史之亂里逃難三年,手機被搶、WIFI全斷,換你你不emo啊?回答我!”杜甫咆哮道。
“說我只會風流,搞得我好像多不務正業一樣...那我問你,父母妻兒妹同一年全部去世,換你你不emo啊?“唐伯虎質問道。
(唐伯虎為自己“正名”)
AI賦能下,古今中外的“頂流”們化身“暴躁哥姐”,一句擲地有聲的“look at my eyes!”打破歷史與現實之間的“第四堵墻”,歷史的“演員”悠然轉身,向我們“投來目光”。
該系列視頻源于游戲主播“小明劍魔”的直播片段,網友運用AI技術將歷史人物與主播的“回答我!”魔性發問結合。隨著博物館、地方文旅等官方賬號的加入,“暴躁老祖宗”的形象成為一股風潮,網友直呼“知識以奇奇怪怪的方式進到腦袋”。
(網友對“暴躁老祖宗”評論 )
當歷史人物從石碑上、書本里“走出來”,以現代語言訴說自己的喜怒哀樂,他們展現的不只是段子手的幽默,更是一種重新認識歷史與自我的可能性。
01
“反差萌”:以“自問”重返灰色地帶
考古學家復原古人面貌,歷史學家研究人物生平,文學家代言古人心聲——我們試圖穿越時間的迷霧,捕捉那些已逝的聲音與面容。這種“復生歷史”的執著,源自我們對遺忘的恐懼:害怕與過去失聯,害怕歷史成為無法觸及的荒原。
(北周武帝宇文邕容貌復原圖)
歷史的對話方式經歷了多次變革:從莊重的祭祀到學術研究,從文學創作到藝術再現——人類始終在尋求與過去的連接。互聯網時代,這種對話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生動形態。
故宮的朱漆大門變成了“朕知道了”的回應,漢代銅鏡上的神獸擺出“震驚”的姿態,古代石雕羅漢露出“無語”的表情——歷史與當代審美在此刻奇妙交融。這種解構帶來的“反差萌”讓文化符號走進大眾視野,敦煌壁畫上的飛天化作手機殼上的潮玩、游戲里的角色、舞蹈中的意象——她們飄了千年,終于在這個時代,落在了年輕人的掌心。
(“沉思羅漢”被網友二創為“無語菩薩”表情包)
而今,AI技術的發展將這種對話推向了新的高度。昔日端坐高臺的圣賢,如今咫尺相對;教科書里的肅穆面孔,此刻皺眉發問、喜怒生動——歷史人物仿佛打破時空的界限,直接與我們對話。
這些對話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娛樂,更在于通過“自問”的方式重返歷史的灰色地帶。文化學者阿斯曼曾指出,官方記憶與民間記憶之間常有縫隙,而這些縫隙中往往隱藏著歷史的鮮活真相。
當古人無法親自發問和反駁 時,我們借助技術“扮演”古人,對自己發出“反詰”:我們對歷史的解讀是否公正,是否偏頗,是否少了一份必要的反思與謹慎?
“回答我!”擲地有聲的質問,引導我們重新關注歷史敘事下的本真與復雜,那些文本記載之外的灰色地帶。
宋徽宗背負使北宋滅亡的罵名:“端王輕佻,不可君臨天下”。然而,AI讓現代人得以反問:“你以為是我愿意當皇帝的嗎?”這一穿越式的對話,讓歷史更加立體:一個導致國破家亡的昏君,也可能是被時代洪流裹挾的復雜個體。
(宋徽宗直播“怒懟網友” )
歷史的意義不在于提供確定無疑的答案,而在于激發我們不斷提出新的問題。讓歷史人物“暴躁”起來,實際上是在邀請公眾參與一場關于歷史真相的開放討論。
行走于歷史的斷層與縫隙中,在那些未被完全言說的灰色地帶,我們或許能觸摸到歷史最為真實的脈動,在自問自答中,重新思考自我與時代的關系。
02
“活人感”:以共情還原古人血肉
若史書的記載難以觸及歷史的全部,我們又該如何接近那些未被書寫的真實?“暴 躁老祖宗”提供了一種可行的解法:我們以“老祖宗”之名發問,實際上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感同身受”。我們作為參與者,涉入浩浩湯湯、未曾停息的人類情感之流。
(《東廠觀察筆記》 )
歷史的主流敘事常將人物固化為某種符號或功能:李白被簡化為“詩仙”的標簽,杜甫被概括為“憂國憂民”的化身,曹操成為梟雄的代名詞。在這種符號化過程中,歷史人物作為“人”的豐富情感維度往往被隱去。他們的恐懼、失落、憤怒、無奈——這些構成完整人格的基本情感體驗,往往在歷史敘事的層層過濾后消弭無蹤。
當AI讓“老祖宗”以“換你你不emo嗎?”的方式發聲時,我們意識到:這些偉大人物,曾在歷史語境中掙扎、痛苦、懷疑,甚至自我調侃。他們的情感世界或許與我們相似——同樣脆弱,同樣焦慮,同樣需要被理解與被接納。這種代入,拉近了我們與歷史人物的心理距離,為探索歷史的灰色地帶提供了情感支點。
如果說傳統史學關注“發生了什么”,我們通過共情則在嘗試猜想“他們感受到了什么”。這種體驗式的歷史想 象,填補了文字記載與真實體驗之間的鴻溝——文字記錄了思想,卻難以完整保存情感的顫栗;典籍保存了事實,卻常常遺失了當事人的心靈震顫。
這種共情,是一種“反向穿越”:不要求現代人去適應古人的世界,而將古人帶入我們熟悉的語境。“暴躁”“emo”“WiFi”...這些當代表達將歷史人物的復雜情感轉譯成我們能即刻理解的通用密碼,繞過了專業術語的障礙,實現了以共通人性為基礎的歷史對話,讓大眾也能參與歷史的重新詮釋。
通過這種現代語境下的共情重構,歷史敘事獲得了情感的溫度與質感。視角的轉換讓歷史從宏大敘事回歸到了“人”的尺度,也為我們理解那些史書中的矛盾、空白與灰色地帶提供了情感視角的解讀可能。
笑罵皆成文,吐槽亦真情。當老祖宗們“暴躁”起來,千年的時空距離仿佛在一瞬間被縮短,老祖宗們成為與我們共同感受、共同思考的生命個體。
在這種跨越時空的情感共振中,我們或許能夠觸摸到那些被正史遮蔽的歷史真相,聆聽到那些被時間湮沒的心靈回聲。
03
在“輕”與“重”之間接住歷史
(網友評論憂慮AI會消磨歷史的厚重感 )
歷史正以前所未有的“暴躁”姿態闖入視野,在會心一笑之余,我們不禁要問:解構式的表達是否會消解歷史的厚度?娛樂化的呈現是否會弱化文化的重量?在歷史符號被不斷重組的過程中,如何在輕盈與厚重之間找到平衡?
過于莊重的歷史難以親近,過度輕佻的解讀卻易失去歷史本質。從《世說新語》的逸事到民國漫畫,再到現代戲劇,歷史總在嚴肅與趣味之間尋找表達的邊界。
(B站推出“不正經”歷史紀錄片《歷史那些事》)
歷史解構并非簡單消解,而是對單一維度歷史敘事的補充。當古人形象突破固有框架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娛樂化的歷史表達,更是情感層面的深刻重塑。
共情是理解歷史的關鍵,但其深度與廣度決定了歷史解讀的質量。表面的“換位思考”或許能帶來片刻的理解,但要真正感知歷史人物的內心世界,必須站在他們的時代與處境中。“暴躁老祖宗”在現代語境中的情緒表達,看似直白,實則是對復雜歷史情境的濃縮與提煉。
這種情感的“輕盈”打開了歷史的維度,但它也面臨著簡化的風險。如何在表達的輕盈中保留歷史的厚度,始終是我們在解讀歷史時必須面對的挑戰。
技術讓歷史更加生動,但歷史的魅力,絕不僅僅在于它的表現形式,更在于其質感——那些無法完全再現的微妙情緒、不可言說的心靈震顫,以及時間長河中的文化密碼。
因此,我們或許需要重新思考“嚴肅”與“娛樂”的二元對立。真正的歷史解讀,不是要在嚴肅與趣味之間做出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尋找一種能夠同時承載知識與情感、事實與想象的表達。
歷史的價值,從來不是供人消費的段子,而是照亮現實的明鏡。被二創激活的“暴躁老祖宗”,最終指向同一個命題:在解構與重組的過程中,我們是否能夠既捕捉歷史的情感溫度,又守護文化的精神重量? 答案或許藏在每一次會心一笑后的沉思里— —當我們學會在輕盈中尋找厚重,在解構中發現本真,歷史才能真正以鮮活的姿態參與到當下的生活。
歷史的余溫仍在指尖流淌,過去從未遠去,未來已然來臨,而我們,正站在永恒的當下,與千年之前的面容對話,與千年之后的后人相連。
(許倬云在采訪談歷史)
(圖片素材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