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豐富港城領寓租戶的業余生活,近日,綠洲康城第二居民區總支部委員會攜手港城領寓在大團趙橋村開展“桃醉春光 桃你歡心”春日桃韻主題活動。
為了讓城市建設者管理者“進得來、留得下、住得安、能成業”,康橋鎮聚力打造港城中環匯·領寓“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在保障“一張床”到“一間房”到“一套房”的安居服務基礎上,將“黨群服務+議事協商+社區治理”有機融合,積極探索黨建引領新型居住社區治理新模式,推進黨建“共享圈”、社區“服務圈”和青年“朋友圈”三圈融合,構建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管理新格局。
目前,社區共有300套房源、1188張床位,入住率達到90%,入住行業包括物業服務、餐飲服務、建筑施工、生活服務等。
融合新型居住社區黨建“共享圈”
如何做優新型居住社區管理模式?康橋鎮充分發揮屬地居民區黨組織和居委會作用,明確納入專管,配備專門社工力量,參照傳統社區黨建引領“三駕馬車”模式,建立由所屬居民區黨組織、領寓運營方、入住代表構成的“1+1+N”新型居住社區治理架構,并針對項目所在單元入住人員較多的情況,每個樓棟增配2名管家,提供“7×24”全天候管家式服務。同時,充分發揮居民區黨組織組織優勢和資源優勢,鏈接黨建資源,與區域內企業單位進行黨建聯建,聚力為入住人群提供全方位、多層次服務,形成新型居住社區黨建聯建新格局。
為了打造新型居住社區暖心陣地,康橋鎮注重發揮黨群陣地功能。在近600平方米的馨領寓社區黨群服務站里,打造項目特色運營服務內容和五大領寓功能服務,包括領育、領娛、領予、領遇、領語等配套空間,提供健身房、報告廳、閱覽室等共享區域,為入住者創造“家門口”的服務空間。
此外,康橋鎮注重發揮新型居住社區群團力量,以“黨建帶群建,群建促黨建”為工作思路,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力量優勢,設立“康工社”港城中環匯領寓職工服務站、領寓夢想小筑——青年驛站。將黨建引領、群團組織、社區治理與公寓運營管理相結合,豐富入住者業余生活,做到資源下沉、力量下沉、重心下沉,著力打造城市建設者的“心港灣”。
比如,通過市區工會聯動搭建平臺的方式,在港城中環匯·領寓舉行傳統文化直通車暨浦東職工“幸福集市”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專場活動。以弘揚傳統文化為主,聯合職工喜聞樂見的公益樂學、讀書創作等服務項目,為廣大建設者們帶來集傳統文化、優質商戶、工會服務和體驗于一體的綜合性集市活動,足不出“園”感受傳統文化和“幸福集市”魅力。
打造新型居住社區優質“服務圈”
聚焦多元需求,康橋鎮多措并舉,回應需求關切。通過問卷調研等方式,摸清入住者需求,找準為民服務“發力點”和“支撐點”。比如,聚焦生活便利的“剛性需求”,攜手飛路巴士,訂制短駁車專線,往返于港城中環匯·領寓西門與軌交11、16號線羅山路站,解決出行“最后一公里”。聚焦政務服務的“彈性需求”,引入“一網通辦”自助服務終端,整合通行居留、工作準入、引進落戶等政策服務資源下沉社區。聚焦就業創業的“升級需求”,引進專業技能培訓、創業政策指導、勞動保障法律咨詢等多元支持服務,助力實現“自我充電”。
同時,因地制宜,提質生活配套。在保留部分原始建筑、部分道路水系的基礎上,改造原有學生宿舍,維持樓宇低密度、大間距,同時保留宿舍陽臺,方便城市建設者晾曬衣物,提高居住空間的舒適度,營造“家”的溫馨舒適氛圍。此外,依托周邊功能復合型社區商業圈,既有太平洋中環廣場、開新里、復地活力城等大型商場,也有大潤發、開市客等大賣場;醫療、教育資源也很豐富,如御康醫院、浦東萬科學校、浦東新區御橋小學康橋第一幼兒園等。周邊公交地鐵多線覆蓋,附近有11號線、16號線、18號線三條軌交線路,進一步擴展出行范圍。
據悉,目前正在建設的整個港城中環匯項目規劃建筑面積55.8萬平方米,建成后是集住宅、辦公、研發、教育、商業配套等功能為一體的大型綜合體。該項目為租戶打造全維度立體便捷的新生活和溫暖之家,讓城市一線建設者管理者住有所居、居有所安。
此外,康橋還不斷拓展服務,實現便民惠民。以“街事會”為平臺,向入住者推出“康城卡”惠民服務,充分挖掘整合轄區周邊企業、區域商戶等附加資源,將入住者需求與商戶資源進行有效配對,搭建商居互惠互利平臺,包括餐飲、理發、購物、修車等業態商鋪,享受獨屬于城市一線工作者的優惠價格。在優化服務的同時提升商戶經營能力,推動街區內多元力量融入社區治理,實現從自治到共治、從“便捷服務”到“增值服務”的優化升級。
擴展新型居住社區青年“朋友圈”
由于社區入住者多為“90后”“00后”,康橋鏈接多方資源,豐富活動類型,凝聚社區溫情。相關部門組織開展傳統文化體驗、青年交友、公益市集等活動,豐富社區入住青年業余生活,凝聚社區青年力量,助力社區青年人才發展成長。通過開展樓下生活節系列活動,租戶們下樓即可參與,出門即可享受,以生活不打YOUNG、學習不打YOUNG、娛樂不打YOUNG、運動不打YOUNG主題活動讓異鄉客融為本地人,以活動頻“上新”、服務常“上心”,帶動入住者“歸心”。
同時,相關部門招募社區骨干,共建熟人社區。根據入住者興趣愛好,開展體育運動、手工制作、戶外拓展、公益服務等系列社區活動,孵化騎行社、籃球社、羽毛球社等各類社團,不斷拓寬入住者的社交圈、興趣圈,讓志同道合成為社區向心凝聚的關鍵紐帶。挖掘社區青年代表,培育自治骨干力量,鼓勵社區骨干自主參與組織社區活動,帶動更多入住者參與社區事務,打造互相熟悉、互助友愛、友好互動的“熟人社區”,激活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新格局。
此外,有關部門還搭建議事平臺,激活共治效能。以黨建引領社區自治共治為抓手,搭建起入住者與黨組織、居委、運營方溝通交流的橋梁,通過座談會和問卷調研的形式,向入住者征求意見建議,引導入住代表積極參與協商、依法表達意見、廣泛凝聚共識。比如,圍繞短駁班車、快遞驛站、便民早餐、非機動車專充區域設置等公共事務議題,傾聽入住者心聲,讓入住者從“旁觀者”變為社區事務的“參與者”,充分激發入住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切實提升城市一線工作者對康橋的認同感、幸福感、歸屬感。
原標題:《打造“三個圈”,康橋鎮共筑城市建設者管理者“安居夢”》
欄目編輯:顧瑩影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宋寧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