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當重慶國資把上市公司惠程科技的注冊地從深圳遷到重慶的時候,一度以為自己撿到了“寶”。
沒想到3年后,這個“寶”變成了“雷”,而且,眼看就要炸了。
近日,惠程科技發布風險提示公告,因同時踩中兩條紅線,即將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變成*ST惠程。
第一條,2024年營收不足3億且利潤為負。
第二條,凈資產為負,也就是資不抵債。
根據A股類似公司的歷史經驗,預計惠程科技接下來可能只有一條路可以走了,那就是破產重整。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重慶國資接盤惠程科技時花了約7.3億的成本,如今持股賬面市值僅剩2.2億,巨虧5.1億。
實際上,在惠程科技上吃了大虧的不止是重慶國資,還有當年交棒給重慶國資的前實控人汪潮涌,以及數萬股民。
汪潮涌比國資虧得更多,他的接盤成本高達16.5億,7.3億轉給重慶國資,硬虧了9.2億。
股民也虧麻了,2017年以來,惠程科技的股價走勢基本呈單邊下跌狀,整體跌幅86%。
看起來,沾上惠程科技的好像都倒霉了。
但實際上,倒霉的都只是二傳手,惠程科技的創始人們就搶在崩盤前完美逃離了,4個創始人至少提走了50億,而惠程科技如今的整體市值都才18億。
惠程科技現在的雷,也就是他們當初埋下的。
如前所說,惠程科技是從深圳搬到重慶的,它本來的名字叫深圳惠程,不過,深圳惠程的主要創始人也不是深圳的,而是3000多公里外的吉林長春。
1949年,東北科學研究所在長春成立,直屬中國科學院,后來幾經改組,于1978年定名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直到現在。
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搞出了很多研究成果,并在改革開放后自己嘗試走商業化的道路,1987年設立的長春熱縮材料廠就是商業化的一個成功案例。
熱縮材料的特性與熱脹冷縮相反,被加熱反而收縮,有很好的絕緣性和阻燃性,是制作電線、電纜保護套的好材料。
1994年,長春熱縮材料廠改制為了長春熱縮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并于1997年成功上市,就是現在A股上市公司諾德股份的前身。
惠程科技4個創始人中的三個就曾在這家熱縮材料公司任職,分別是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呂曉義,任副總經理的何平,任銷售經理的任金生。
熱縮材料產品主要賣給電力設備生產企業,一來二去,手握資源的呂曉義發現了另一個更賺錢的商業機會電纜分支箱。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于是1999年,呂曉義就與人合伙成立了深圳惠程電氣有限公司,就是如今惠程科技的前身。
所謂電纜分支箱,簡單點說就像中繼站,當電纜長度不夠,需要續接的時候,或者當一路電纜需要轉為多路電纜的時候,都會用到。
電纜分支箱作為電纜轉分場所,絕緣當然就很重要了,而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本身就有很多高分子絕緣材料的研究成果,引入了西班牙公司的中壓開關技術后,從2000年起就開始推出了中壓電纜分支箱。
2002年,深圳惠程的前期鋪墊已經基本完成,另外三個創始人相繼入場,除了呂曉義的老下屬何平、任金生,還有從事創投的匡曉明。
四個人的搭配很互補,有技術、有管理、有銷售、有財務,深圳惠程開始起飛。
當然,光有地利、人和還不夠,還得有天時,
彼時正是我國加入WTO后不久,經濟發展進入全速時期,社會用電量持續攀升,對電網的輸送和消納能力以及對電力供應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這些要求具體落實下來就是增加國家電網投資額,電力設備企業自然全線利好。
正是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下,成立沒幾年的深圳惠程很快就跨入了億元規模企業的陣營,并于2007年成功登陸深交所。
不過,光鮮的外表是給別人看的,過得怎么樣只有自己清楚。
深圳惠程的主營產品本身并沒有多高的技術壁壘,初期得以快速發展,只是得益于背靠了研究所這棵大樹。
隨著越來越多從業者加入,同質化競爭開始越來越激烈,尤其是2013年,深圳惠程的毛利率呈現斷崖式下跌,從前一年的45%,直接降到了34%。
春江水暖鴨先知,四個創始人的大舉減持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的,尤其第一大股東呂曉義賣得最瘋狂。
2013-2015年的三年間,呂曉義套現了約18億,全部都是通過大宗交易或者集中競價的方式在二級市場賣的。
當然,另外兩個創始人何平、任金生也不遑多讓,還用上了“欲擒故縱”。
2015年7月,二人宣布增持,給外界做出了一種信心十足的感覺,結果2016年4月,二人就突然以協議轉讓的方式逃離了。
這一次協議轉讓,何平、任金生落袋了16.5億。
另一個從事創投的創始人匡曉明則是跑得最急的,2010年就開始迫不及待退出,當年就套現了2.8億。
據統計,4人合計提走約50億,而這還只是有公告的部分,他們持股比例小于5%以后的部分由于沒有信息披露,不得而知。
創始人退場以后,深圳惠程也就陷入了虧損,2017-2023年累計虧了16億,真正是搶在崩盤前完美逃離。
而接盤呂曉義等4個創始人的汪潮涌本身就是個玩資本的,他以1個多億的自有資金,加上十幾倍的杠桿收購深圳惠程,只是為了讓自己控制的新三板公司信中利借殼上市。
可惜,信中利本身就是個投資公司,在當時“收緊借殼”的政策下,汪潮涌借殼失敗,為了抬升股價,就病急亂投醫,花13億收購了一家游戲公司。
就是這家游戲公司成了深圳惠程的“終結者”。
三年的業績承諾倒是完成了,但承諾過后就開始翻臉,還通過財務造假來粉飾業績,這使得深圳惠程股價大跌。
汪潮涌的錢本來就是用杠桿搞來的,股價一跌也就爆倉了,而重慶國資正是它的債主之一,于是2021年,汪潮涌的股權就被折價抵給了重慶國資。
也就是說,重慶國資是不得已才成為了深圳惠程的實控人。
不過,既來之,則安之,于是重慶國資把深圳惠程搬到了重慶,公司名稱也就由深圳惠程變更為了重慶惠程科技。
其實,重慶國資接盤的時候,惠程科技的資產負債率已經高達85%,對于一個制造企業來說,這已經嚴重超標。
而重慶國資折騰了3年也沒能改變惠程科技的根本面貌,也就有了如今的局面,4個創始人完美逃離,“爛攤子”終究留給了國資和股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