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美國海軍作戰部長邁克爾·博伊爾中將宣布,美軍今年夏天將在太平洋舉行“史無前例”的多軍種聯合演習,涉及海、陸、空、太空軍及海岸警衛隊,甚至拉上盟友,300架戰機、25個部署點,模擬“與中國的高強度戰爭”,架勢堪比冷戰時期的"重返德國"軍演。這場代號“重返太平洋”的演習,號稱要測試美軍在“廣闊戰場”上的聯合作戰能力,以確保“未來沖突中的優勢”。這不禁讓人想起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古巴導彈危機,只不過這次"棋盤"換成了廣袤的太平洋。
然而,這場演習更像是一場“自我壯膽”的表演。美軍高層不斷強調“整合盟友”“無縫協同”,恰恰暴露了他們的短板——今天的美國,早已不是冷戰時期那個能單挑全球的超級軍事強國。
回顧過去幾十年,美國的“軍事威懾”策略并非無往不利。1996年臺海危機,美國派航母威懾,但中國并未退縮,反而加速軍事現代化;2016年南海仲裁案后,美軍雙航母戰斗群進入南海,結果中國三大艦隊實彈演習,美軍最終悄然撤離。
如今,美國又想用同樣的套路,在太平洋搞“軍事攤牌”,但美國面臨的現實情況,我認為與當年有三個不一樣。第一個不一樣是:中國不是蘇聯,蘇聯當年被軍備競賽拖垮,但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工業體系,戰爭潛力遠超美國。第二個不一樣是:美國盟友并非鐵板一塊,現在歐洲許多國家,都和我們中國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
德國、法國參加演習,但真打起來,歐洲國家會為了美國利益和中國開戰嗎?恐怕連日本、澳大利亞都得掂量后果。第三個不一樣是,中美兩國的工業能力存在巨大的差距,中國造船業占全球市場份額超過50%,造船能力是美國的200倍,僅2023年就交付了2400萬載重噸的新船,戰時產能足以碾壓美國。這讓我想起二戰時的"自由輪"奇跡,當時美國憑借強大工業基礎,三天就能造一艘萬噸貨輪。而現在的美國呢?一年交付的不足100萬載重噸。五角大樓自己都承認,美軍彈藥庫存撐不過一場高強度戰爭,如今這個劇本可得要由中國來書寫了。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美軍宣布演習計劃的同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布了今年將進行50次航天發射的計劃。這個數字超過美國所有商業航天公司的發射總和。太空領域的競爭或許比海上演習更能說明問題:真正的實力較量在看不見的科技賽道。
此外一點,美國本土遠在萬里之外,而中國在西太平洋擁有“主場優勢”,美軍能維持長期作戰嗎?更為重要的是,中美都是核大國,戰爭不是游戲,任何大規模沖突都可能升級為毀滅性戰爭,我就想問一下,美國真的準備好和中國打一場嗎?
現代戰爭拼的是綜合國力。俄羅斯盡管軍力強大,但在西方制裁下經濟遭受重創。中美若發生沖突,擁有全球最完整工業體系的中國顯然更具韌性。美國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最新報告也承認,在西太平洋地區,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已讓美軍優勢大幅削弱。
特朗普要把軍費增加到1萬億美元,首先打關稅戰,如果關稅戰打不贏,就對中國來硬的。這種"雙管齊下"的策略看似強硬,實則暴露出戰略焦慮。就像拳擊比賽中,頻繁變換戰術的往往是心里沒底的一方。
面對美國的經濟和軍事施壓,我們從不被牽著鼻子走,我們保持著"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戰略定力,從經濟與軍事雙線應對,美國打關稅戰,我們就反制;美國搞軍事威懾,我們就加強戰備。我軍近年來的實戰化演練,區域拒止能力足夠強大,美軍已經無法輕易介入。
美國總想用“武力大棒”嚇唬中國,但今天的中國早已不是百年前的弱國。特朗普政府若真以為靠軍演、關稅就能讓中國屈服,那只會重蹈歷史的覆轍,就像當年英國用炮艦政策逼迫清朝,最終卻加速了自己的衰落。
真正的強者,不是靠虛張聲勢,而是靠智慧和實力。美國若繼續沉迷于“軍事威懾”的舊劇本,最終只會發現:時代變了,中國不吃這一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