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周末,我們服務公司開設的培優課堂就要正式開課了,每節課程40元,很受學生家長的歡迎。”昨日,蓬江區白沙街道象山社區黨委書記、蓬江區善鄰社區服務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劉曉梅告訴記者,這是公司成立以來,首次嘗試開辦培優課堂,預計能為社區增收5000多元,“別看金額不大,這是好的開始,接下來還準備做暑期班,相信會越做越好。”
今年1月,象山社區創辦全市首家社區社會企業,遵循“小生意+大公益”模式,聯動醫療機構、家政企業、優品超市等社會力量,為社區居民提供全方位的生活服務。運營三個月以來,企業已接辦60余單服務,營業額接近1萬元,為老舊小區探索出一條微利可持續的服務新路徑。
從政府“輸血”轉向“自我造血”,
社區社會企業如何服務運營,
效果如何?
記者深入象山社區進行了走訪調查。
蓬江區善鄰社區服務有限公司辦公場所設在象山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舊址,和社區益食堂、平安通服務站共享場地,為居民提供多元便民服務。
拒絕“等靠要”
社區社會企業辦起來
4月的象山社區,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勒杜鵑沿途綻放,居民怡然自得。2023年,社區完成老舊小區改造,社區面貌煥然一新。
但在劉曉梅看來,社區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我們仍然面臨著基礎設施老化、活動空間有限等問題,加之轄區60歲以上的老人占25%,長者居家養老、醫療康養等服務需求較大。”
如何做好老舊社區改造的“后半篇文章”,滿足居民多元化需求?“與其‘等靠要’,不如加油干。”劉曉梅向上級部門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在社區辦一家社會企業,在服務群眾的同時,還能賺錢反哺社區發展。
象山社區新風貌。
前期籌備階段,面臨沒有土地、沒有集體資產的情況下,象山社區秉持“以需求為導向,向空間求發展,用服務見效益”的思路積極探索,通過召開居民代表大會、紅色議事會、上門征集意見、志愿樓長宣傳等方式了解居民需求,并結合市場調研完成企業可行性分析。同時,依托社區“大黨委”良好基礎,發起了社區“合伙人”計劃,通過“輸血+造血”的方式解決公司啟動和運營問題。目前,圍繞轄區居民需求,已吸納引入銀行、外賣、眼科醫院、家政服務、優品超市等20家社區生活服務企業作為“合伙人”參與公司運營。
“萬事開頭難,我們也在摸著石頭過河。”劉曉梅表示,在各級職能部門的指導下,社區一步一步梳理流程,完善了公司架構,成功拿到了營業執照。目前,公司由象山社區居民委員會作為公司股東,社區黨委書記任法定代表人,社區干部、志愿樓長、熱心居民等作為公司職工,并制定了完整的公司章程,把居民日常生活服務、家政服務、陪護服務、住宅水電安裝維護服務、健康咨詢服務、人力資源服務、組織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等作為公司主營業務。
社區干部、志愿樓長、熱心居民等擔任社區公司職工。
社區賺錢了
居民需求得到更好回應了
義診、義剪、義修、義賣……每到周六下午,象山社區長者飯堂門前都會變身“便民服務一條街”,為周邊居民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務。“這是常規動作了,每周都有不同的主題。”在象山社區居住多年的老街坊華叔告訴記者,自社區社會企業成立以來,社區生活越來越豐富,公益活動也變多了。更重要的是,公司很“萬能”,遇到問題只需一個電話,就能享受到專業又實惠的服務,主打一個“放心又省心”。
今年3月,華叔居住樓棟出現公共管道堵塞情況,造成首層流出污水,影響商鋪做生意。他馬上找到蓬江區善鄰社區服務有限公司,很快就有專業的維修師傅上門查看,排查發現除了管道堵塞還有化糞池坍塌的情況,當天就完成疏通修補工作。“因為是社區服務公司,居民都很放心,不到一天就集齊維修費用。而且公司取得的收益,還會用回到社區服務上,大家都非常爽快。”華叔點贊道。
劉曉梅表示,“萬能”的關鍵在于“兩張服務清單”。為加強社區公益性基礎性服務供給,蓬江區善鄰社區服務有限公司推出包括居家養老服務、幼童服務、醫療康養服務、適老化改造等8類36項內容的“專業化有償服務清單”,以及含居家保潔、義診義剪、情感關懷、法律援助等10項內容的“公益性無償服務清單”,居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自由點單。同時,公司還推出“農產品幫扶”“五邑文創展售”等項目,在社區設置展架,展示和銷售廣西天等縣、蓬江優品、白沙優品等特色農產品,以及五邑地區的文化創意產品,讓轄區居民“家門口”就能享受多維、立體的服務,有力解決居民訴求多元以及“一老一小”服務供給的問題。
公司推出“農產品幫扶”“五邑文創展售”等項目,在社區進行展銷。
始終思考著如何為提供居民更多更好的服務,蓬江區善鄰社區服務有限公司還挖掘了一批有一技之長的居民,發動他們加入“社區便民服務人才庫”,既推動鄰里互幫互助,也推動零工就業,拓寬了公司的服務范圍。目前,已吸引15位居民“入庫”,里面既有水電師傅、理發師,也有維修達人。居民有服務需求時,只需向社區服務公司提出申請,公司便會根據需求在人才庫中精準匹配,安排合適的師傅上門服務。
劉曉梅表示,公司遵循“小生意+大公益”模式,對提供服務的“合伙人”企業,要求其提供略低于市場價的價格,來實現雙方的互惠互利。公司所取得的收益將反哺用于整個社區的基礎設施維護、幫扶助困、活動開展以及民生實事辦理的開支,實現“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微循環,達到可持續發展。
采訪的最后,劉曉梅向記者盤算道,第一筆支出,就用來更新換掉社區那些模糊不清的道路廣角鏡,保障群眾安全出行。
編輯 | 蓬江發布編輯部
來源 | 江門日報記者/劉淑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