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膠東人不僅有“闖關東”的現象,前往京城打拼者(主要是為官、經商)也不在少數。查詢史料,可以找到不少相關的記載。其中,在1920年出版的《大中華山東省地理志》(林傳甲編纂,其為福建人,曾任京師大學堂文學教授)里,就對此有相應記載,其主要提及掖縣、福山、榮成三縣人舊時在京經商情況。接下來就轉述其文,供感興趣的朋友參考。
其對掖縣的描述為:掖縣商人在京師營業者,全占豬肉屠行及皮行,亦有糧食行十余家。掖縣各村,謂村人赴京者,每村平均不過十人(注:這里的“不過”是跟后文中闖關東人數眾多相對比,按照每村十人進京謀生計算,掖縣八九百村合計將近萬人,數量也相當可觀了。當然了,每村平均十人的統計也不一定精確)。
對福山的描述為:福山人商業心算(注:應指口算能力)最敏,觀京師飯店酒館之學徒,隨呼隨算,加數不爽,貧兒或由此致富焉。
對榮成的描述為:榮成在京營業者,以老米(注:老米即舊時京中對從南方漕運來的倉米之俗稱)碓坊為盛。八旗世胄不能勤儉,寅支卯糧,多向碓坊借貸,重利盤剝,旗民生計,因以日窘,今倉竭運停餉折,碓坊之利亦竭。昔京師水車皆榮成人操之,自來水公司成立后,水車生意銳減。然榮成在京工商尤占多數。
按照上述記載,舊時掖縣人在京主要從事豬肉和糧食生意,福山人主要在餐飲業打拼(廚師),榮成人則主要經營碓坊(舂米)和水車。
實際上,類似的記載在其他史料中已可找到,比如《舊京瑣記》(作者夏仁虎)中就寫道:“北京工商業之實力,昔為山左右人操之,蓋匯兌銀號、皮貨、干果諸鋪皆山西人,而綢緞、糧食、飯莊皆山東人。其人數尤眾者為老米碓房、水井之流,均為魯籍。”只不過,《舊京瑣記》中籠統稱作山東人,而沒有詳細提及具體縣籍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