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捕捉寫作的“好選題”?湖北省松滋市實驗小學黃華斌書記梳理了一下近幾年的文章,大致可劃分為5類“題材”。
來源 | “樂鄉樹人”微信公眾號
作者 | 黃華斌 湖北省松滋市實驗小學黨總支書記
本文系作者在“中國教師報編輯公開課”直播中的分享
整理刊發時有修改
《中國教師報》為什么請我來和全國各地的校長教師做分享?我想,不是因為我的寫作水平有多高,而是我寫作的經歷長、數量多。
估算下來,我堅持一年寫大約300篇文章,最近七八年累計至少寫了2000篇文章。公開發表大約500篇文章。
對于教育寫作的意義,用我非常喜歡的3句話表達:
“只有寫,才會寫;寫作的盡頭是成長。”《中國教師報》禇清源主編這樣說。我經常拿這句話和老師們共勉。因為它既樸實又現實。所謂“樸實”,是因為它揭示了寫作的普遍規律——堅持就有收獲,寫夠了就成長了;所謂“現實”,是因為老師們寫作最突出的問題是“不愿寫,不敢寫”。
“用文字來雕刻生命,這就是書寫的力量。生命是一場修行,書寫是其表達。”新網師執行主任郝曉東老師這樣說。這句話賦予了教育寫作特別的意義感,文字的豐富與深刻,其實就是生命的豐富與深刻。將文字和生命關聯起來,新教育稱之為“生命敘事”。
“與文字打交道的人是幸福的。”蘇州大學教授朱永新老師這樣說。當我每次寫起來,不久又能看到身邊有人在分享我的文字,或是一段時間后能看到我的文字變成充滿墨香的“鉛字”,幸福感就會油然而生。
關于如何捕捉寫作的“好選題”,我梳理了一下近幾年的文章,大致可劃分為5類“題材”,可以比較清晰地呈現寫作的“來源”吧。
No.1
“問題”即“選題”
教育教學的“問題”,就是校長辦學的“思考”。隨時把這種思考寫下來,就是文章,解決問題的“策略”,很可能就是報刊需要呈現給全國各地校長們的“經驗”。
雖然基于一所學校的“問題”和“策略”是個性的,但放在全國教育的大舞臺上,這種思考的“經驗”可能就是共性且具有“代表性”的。這就成了有價值的選題。
我是這樣認為的。所以,我做校長,面對干部、教師、家長的每一場報告和演講,從來都不曾要辦公室主任“代筆”。于我而言,一則要解決問題,二則要表達我自己的思想。這樣,帶著“解決問題”的意識來講,就變成了直面問題的“寫作”。這就叫“問題即選題”。
我的很多文章都是基于會議背景,或是學校治理,或是學生德育,或是學科教學,或是教師成長……當下,像青年教師成長、成熟教師倦怠、雙減時代教師如何變革、家校共育機制下的教師角色轉換等,都是我們辦學實踐要具體回答的問題。
在我的“樂鄉樹人”公眾號中,基于問題來作為選題寫作的案例有:《身影可以缺席,但青春不能缺席》《“彈性”不能變“任性”,“人性化”不是“自由化”》《 教育少論“對錯”,更別傷“感情”》《 “青苗”成長的四個“關鍵詞”》《 警惕“PPT依賴癥”和“白板疲勞”》等。
No.2
“事故”即“故事”
辦學實踐或教育實踐中,一些小的“事故”不可避免。“事故”令校長頭疼,令校長費心,也最考驗校長智慧。所以,對事故的處理,體現了一名校長的格局、眼界和智慧。這也叫“危機公關”,我想只要是有一定經歷的校長,都有許多這樣的“事故”。
待“事故”處置風平浪靜,經歷一段時間沉淀后,我們便可以把它變成一個個好故事。這樣的“故事”能詮釋自己的辦學思想、處事智慧和關系溝通,更能為今后類似事件的處置提供經驗。
在我當校長過程中,有兩次比較考驗我的“事故”。
一次是為了緩解校門口家長擁堵問題,調整家長接送地,讓學生獨立行走100米。我以《請給孩子獨立行走100米》為題向家長講好從獨立行走到學會成長的故事。
一次是城鄉教師輪崗調換班主任,導致六年級某班家長集體請愿,我以《學校治理要樹立“家長思維”——寫在一場沒有預約的家長對話后》為題,反思學校治理的“家長思維”。
后來,針對家校關系、干群關系、師生關系中出現的一些矛盾、質疑等“事故”,我先后寫下《別把孩子的小事當沒事》《當校長被老師集體約談》《我被學生上了一課》《我幫老師來立威》《面對質疑,我用行動打破僵局》等“故事”。
No.3
“我在”即“我思”
寫久了,寫多了,就有了一個深切體會:只要你以“沉浸”的姿態待在學校,就不缺“故事”,關鍵是你“在”或“不在”。一名校長,眼睛和心靈對身邊的師生的“敏感”,決定你有沒有發現好的故事。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套用這句名言,我的一個“經驗”就是“我在,即我思”。
當我融入師生的時候,總會有發現,也總會有思考。就比如今天,我剛從北京河南培訓半個月返校,當我在大課間活動時靠近二年級某班學生,立馬就有很多孩子在跑操的時候喊著“校長好”,帶班的陳長全老師說,“書記好受孩子們的喜愛”。此時,我突然就發現,這是孩子們“好久不見”的親切。這不就是最鮮活的故事嗎?
觀課時,我會發現教師的育人理念之美、孩子的童心童趣之美、思維生長之美;課間時,我會發現孩子們在追逐、嬉戲、奔跑中的“成長”;即使是在抖音里,我也會發現家長們對學校的關切、對老師的點贊和與孩子共享成長的“故事”或“案例”。
發現故事后,我開始思考其潛在的價值,從中挖掘中不同尋常的“意義”。如《五根手指》《栽花還是種草》《育人的動與靜》《只要喜歡,每天都是好天氣》《當孩子請校長系鞋帶》《我教男孩抬起頭》《教育別傷感情》《放緩功利追求,提升生命質量》《是誰在“培養”孩子玩手機》等。
湖北的“夏風教室”以“發現、實現、呈現”為理念,倡導教師每天對教育生活進行200字的寫作打卡,就是一種“我在即我思”的教育生活,將日常的思想碎片經過積累和沉淀,書寫自己的“教育史詩”。
No.4
“閱讀”即“寫作”
閱讀從來不是一件獨立的事兒。如果是,這樣的閱讀一定是“膚淺”的閱讀,或者是“消遣”的閱讀。
20多年的閱讀經驗告訴我,突破閱讀的最好方法,就是“寫作”,把閱讀變成寫作。
這種寫作,要突破尋常的“讀后感”的層次,“知行合一”,讀出“自己”和“自己的學校”。這種寫作,不在關注原著的“全貌”,而在挖掘有價值的“深處”,與原著共鳴與對話;不停留于認知和思考,而在于從實踐層面的反思和研究。這一層次,體現把書讀“活”, 為我所用。不做文字的“搬運工”,多做思想的“行動者”。
基于這樣的認知和體驗,我便有了近20年的堅持“讀寫”,積累了20余本讀書摘要,10余萬字的讀書心得。
比如,我有一個簡單的經驗,就是抓住好書中有深刻共鳴的“金句”來寫作,用他人之“觀點”,寫出自己的“新故事”。在我的公眾號中,有諸如《教育就是“打太極”》《你有課感嗎?》《教育不是培養天才,而要尊重“天性”》《 把未來學校辦在當下》《教育要“照亮兒童生活”》等。
No.5
“焦點”即“起點”
好的教育需要一顆“敏感心”和“洞察力”。校長的敏感要高于普通教師,而且對政策、形勢、社會關切的敏感,是校長的一種職業要求。
所以,校長要習慣思考政策、分析形勢、回應社會關切。抓住社會與教育的“熱點”,表達自己作為教育人的一種清醒與思考,這樣的文章比較有價值,而且經常有這種思考,有助于規范辦學行為,守住職業底線,優化內部治理。
以“焦點”為“起點”的寫作,要把握“三度”。一是高度,對接思想與政策,要對“似是而非”的問題或現象表現出足夠的清醒。二是銳度,觀點旗幟鮮明,論述深刻有力,不能模棱兩可。三是尺度,目中有人,體現育人本位,話不說過頭,不能偏離教育的溫婉與包容。
比如,教育關系是當下的焦點問題。關于這個話題,我撰寫過《好的教育關系到底誰說了算》《高高舉起,輕輕落下——聊聊“體罰”那些事兒》《致家長:“老師,我懂你”,是教師節最好的禮物》《一聲“孩子”,不是簡單的口頭禪》等。比如AI、雙減、課間十分鐘等,這些都是值得我們研究、實踐、反思然后進行寫作的“選題”。另外,我寫了大量的教育時評,都屬于“焦點”類文章。
教育與眾不同,就在于“表達”是其一種重要方式。教育寫作,其本質是“教育”,是真做教育、做真教育。朱永新老師常說,“只有做得精彩,才能寫得精彩”。從這個意義上,教育寫作的“好選題”,來源于我們當下正在做的“好教育”或“好學校”。
寫作錘煉思想。我想,這正是20多年的寫作歲月給予我的“饋贈”。也特別感謝《中國教師報》給我這樣一個更高、更廣的寫作平臺。2024年,我被評為“中國教師報十大思想力校長”年度人物,這就是“寫作”給予我的“額外的獎賞”。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
來源 | “樂鄉樹人”微信公眾號
編輯 | 皮皮兵不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