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禁售燃油車的時間定下來了,日本主流車企開始聯手開發純電平臺…
就連比較抗拒“抗拒電車”的歐洲市場,如今也積極推進新能源車。
縱觀市場的趨勢來看,很多國家已經不是“要不要電車”,而是“誰能跑得更快”。
而在這場轟轟烈烈的汽車大遷徙中,很多人還沒意識到——
一個決定未來5年方向的拐點,已經悄然到來。
新能源車,真的可能在這5年內,淘汰油車了…
提到這個問題,很多人或許會認為我會拿“新能源車的滲透率”說事。
沒錯,這個數據的確很亮眼:
2019年,新能源車的滲透率還不到5%;
如今,已經超過40%,去年全年銷量更是突破了1200萬輛!
這是什么概念?
相當于幾年前,還被視作“嘗鮮”的新能源車,如今已經成了每賣兩臺車,就有一臺的“主流選擇”。
按這個勢頭來看,新能源車全面壓過油車,的確只是個時間問題。
但是——時間問題,并不等于能無限提速。
說到底,新能源的快速增長,靠的是政策扶持、技術進步、價格下探這些“外力”。
可當這些紅利釋放到一定階段,就會進入一個“新瓶頸”:
城市里充電樁排隊,鄉鎮里找不到快充,電網壓力暴增……
這些現實問題,不是靠堆銷量就能解決的。
所以,如果有人還在幻想,新能源車能再復制一個“5年從5%到40%”的奇跡。
那只能說:醒醒吧,真沒那么容易了。
那新能源車的拐點到底在哪?
不是滲透率的繼續拉高,也不是續航從600km漲到800km,而是一個正在悄悄完成切換的趨勢:
帶油箱的電車,也就是增程、插混車型,會開始向上“吃掉”油車的位置。
沒錯,我真正想說的是:
加油更舒服,用油更便宜的上位選擇,會接管純油車的份額。
一方面,它們的油耗更低,體驗更好。
很多人對插混或者增程的印象,還停留在“中看不中用”——覺得它們又帶電池、又加油,看起來四不像。
但你要真開過一段時間,才會發現:
它們正在悄悄把“油車的舒適”和“電車的順滑”合二為一。
舉個簡單的例子:
同樣是跑市區,一臺插混車一箱油+滿電,輕輕松松跑個800公里起步,甚至接近1000公里。
而且油耗,基本能壓到4L/100km以下——注意,不是綜合工況,是實際體驗(綜合油耗)。
這是什么概念?
普通油車都得6L以上,市區甚至8L、9L,還越堵越費油。
但插混車基本只靠電走,油只是輔助,開著安靜、省錢,還不用擔心續航焦慮。
更重要的是,它的使用邏輯完全不像電車那么“挑環境”。
電車沒電必須充、充電還得排隊、還得挑快充;
而插混車——電沒了,加油走人,想去哪都不耽誤。
圖片加載中…
另一方面,它們的短板或者缺點,正在被補全。
說白了,以前的插混/增程車依賴家充,外出充電不方便。
對比油車來說,有優勢,但不是很明顯。
但從今年開始,這個短板,馬上會被狠狠補上。
因為新一代的插混、增程車型開始全面升級電池了——
400公里的純電續航不再稀奇,部分車型甚至支持12分鐘快充到80%!
什么意思?
簡單來說就是,你完全可以不依賴家充,甚至連“裝不裝樁”這個問題,都不存在了。
想用電就用電,想用油就用油,城市通勤跑電、長途旅行也可以用電…
一套組合拳打下來——省心、省錢、續航無憂。
說到底,就這個情況,什么限制都沒了,而且成本、體驗,還比純油車好…
考慮到其中的巨大體驗差異,油車怎么可能,還會繼續撐很久呢?
說了這么多,可能很多并不認可,或者覺得我在危言聳聽。
但大家得知道,新能源車的勝出,從來不是靠“一招制勝”。
它靠的是一步步蠶食油車的優勢:
從用車成本,到駕駛體驗;從技術瓶頸,到補能效率。
當插混、增程車型也開始具備“大電池+快充”的能力,油車就不僅是“油貴”,而是沒有存在理由了。
回到我們開頭那個問題:5年內,新能源車能不能淘汰油車?
答案也許不是“能不能”,而是:
當大多數人發現油車既不便宜,也不好用的時候,淘汰這件事,其實已經在發生了。
否則,從2019年5%不到的市場份額,怎么會這么快突破40%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