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毛主席與蕭子升的合離》
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了新中國的成立。那一刻,毛主席應該無限感慨,畢竟他從第一師范的一個學生,一步步完成了救國的理想,開創了新中國。
只是可惜,看著眼前沸騰的人群,他在高興之余難免有一絲落寞,因為那萬千歡呼的人群中,卻少了一個人,一個本應陪他一同站在天安門城樓上見證這一切的人,這個人便是蕭子升。
蕭子升是誰?他出生于1894年的湖南省湘云縣,是當地書香門第的才子。年少時,他文思敏捷才氣縱橫,早早出名。1911年他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在讀書期間,其才華引得在校師生震動。
楊昌濟評價“其文頗有所見”,特意將其文章中的妙言警句摘錄在冊,他甚至認為:他和毛主席以及蔡和森是自己執教5年以來最器重的三大才子之一。
當然,空有才華未必能引得毛主席重視,但歷史的風云際會,讓蕭子升和毛主席這兩大才子于第1師范結下不解之緣。
1910年,毛主席進入東山高等小學堂學習,因為一本《世界英雄豪杰傳》結識了蕭子升的弟弟蕭三。1913年毛主席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師范學校,后該校與第一師范合并,毛主席和蕭子升得以成為校友。
正如前文所說,蕭子升早在1911年進入了第一師范,其文采就已經轟動全校,是當之無愧的頂流大才子。但是毛主席在進入第一師范后勤攻苦讀,卻后發先至,很快也憑借其詩文脫穎而出。
例如,毛主席曾寫過一篇《心之力》的哲學文章,該文得到了楊昌濟的高度贊賞,不僅在滿分的基礎上給他再加了5分,而且還把他和蕭子升的文章一起放在學校的展覽室里展覽。
要知道,蕭子升可是學校里公認的頂流,毛主席只是一個新來的學生。如今他的文章水平居然比肩蕭子升,這也不由得引起蕭子升的注意。
都說優秀的人會相互吸引,蕭子升在和毛主席數次進行文章探討較量后,二人很快就從競爭對手成為朋友,慢慢成為知己。
那時,蕭子升和毛主席幾乎形影不離。有一次,他們在晚飯后沿著湘江漫步,一邊走一邊交流心得,探討未來的理想。
1915年,蕭子升從第一師范畢業,二人短暫分別。不過兩人的感情并未因此而變淡。那年冬天,毛主席在反袁斗爭中編輯《湯康梁三先生之時局痛言》一書時,請蕭子升為其題寫書名。
1916年為表達對毛主席的感情,蕭子升曾打算將祖傳的經史子集共77種無償送給他。后來蕭子升甚至將自己的讀書筆記匯編成冊,請毛主席為之作序。
總之,在分別后兩人依舊保持往來,共同探討治學經驗,相互鞭策前行,兩人的感情也越來越密切。
1917年暑假,他們再次會合,這次二人又干出了一件壯舉:游學。兩人不帶一文錢,途經長沙,寧鄉,安化,益陽,沅江五縣,做了一次長達一個多月的農村社會調查。
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同桌而掬,抵足而眠,留下了“身無半文,心憂天下”的傳奇經歷。經過此番游歷后,二人有感軍閥混戰和民不聊生的現實,決心尋求一條治國之路。
于是1918年,他們共同創立了新民學會,試圖通過改良人心風俗來拯救國家。那時二人雄心壯志,呼朋喚友集合同志,很快吸引了大批年輕才干的到來。巔峰時期,新民學會也曾達到80多人。
后來,隨著蔡元培等人發起的赴法勤工儉學活動的興起,蕭子升又動員新民學會的會員赴華留學。當時毛主席和蕭子升有著共同的理想,二人通力協作,為新民學會的發展,以及赴法留學作出了重要貢獻。
但可惜,這一次后二人又再次分別。后來蕭子升全身心投入到赴法留學的行動中,他很快得到了蔡元培等人的賞識,于1918年當上華法教育會的秘書,并在1919年和湖南第1批赴法青年去了法國。
而毛主席則因為種種原因留在國內,積極投身隨后的五四運動,主編湘江評論,成為當時改造社會的一員健將。
不過雖然二人相隔千萬里,但依舊有往來,蕭子升還成為毛主席和在法會員的聯系中介。可是,在學習和提升自我的過程中,蕭子升和毛主席的理念發生分歧。
例如蔡和森在法國很快完成思想觀的塑造,認清楚世界革命之大形勢,主張組建中國共產黨,以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來改造中國。可蕭子升卻深受伯恩斯坦、考茨基修正主義思想的影響,力主改良主義道路。
兩人都寫信給毛主席闡述自己的觀點,希望獲得他的認可。在這次分歧中 ,毛主席選擇支持了蔡和森。他先后兩次寫信,詳細闡述他不同意蕭子升的理由,并指出:俄國式的革命是無可如何的山窮水盡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個變計。
如此一來,蕭子升和毛主席這位摯友第一次產生了分歧。剛開始兩人只是書信之間的討論,但1921年蕭子升回長沙,兩人開始面對面辯論,吵出了火氣。
根據陳啟民的回憶,那一天,二人在文化書社就改造中國的方法問題展開了激烈爭辯,兩人都紅了眼,以至于毛主席在辯論中生氣的對好友說:你去穿你的長袍馬褂去吧。
此事對兩人的影響很大,兩人都想證明自己的救國之路。爭吵過后,他們相背而行,各自踏上了自己選擇的道路,再也沒有回頭。
在隨后的歷史中,毛主席成為了一大代表,領導秋收起義,帶著中國共產黨建立新中國。而蕭子升,則先后擔任國民黨北平市黨務指導委員、民報總編輯、華北大學校長等職。
在毛主席于天安門城樓宣布新中國成立時,昔日的摯友蕭子升也沒有任何意外的去了臺灣,未能見證這一盛況。此后,蕭子升先后到法國和瑞士,1952年時到訪烏拉圭從事教育事業,直至1976年在這去世,享年82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