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里有錢,自然會有消費的沖動;也就是說,消費的函數是收入。
問題是怎么增加收入?
美國疫情期發鈔8萬億美元,按中國人口和7:1的匯率,中國差不多要發到240萬億,而中國全年的GDP也只有130萬億,是不是也太瘋狂了;如法炮制,消費者價格指數立即會飛起來。
但是,中國不能這么干,因為引起通脹就成了下一個阿根廷,這是中國的貨幣屬性決定的;人民幣不具有世界貨幣的基本特征,國內不能自由兌換,在全球結算中的占比3.79%,美國通脹了可以搬起石頭砸全球的腳,中國只能自己消化。
中國采取的辦法是發券,擴大消費補貼。
這像是一種營銷策略,當然,政策并不真的是做營銷,主要是營造一種氣氛,改變消費者個體決策方向,比如,更多地選擇已經產能過剩的電動汽車,從這種意義上說,中國的策略與其說是刺激消費,不說是調節消費結構,目的是消化過剩產能;而最終推動消費的是收入的預期。
收入又取決于分配,真想讓消費者價格指數實現2%的計劃目標,最優選是建立一個小政府、建立一個大市場、完成一個全覆蓋的無差別的社會保障體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