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流光碎影中的時代記憶”——“老道外人的影像志”在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傅家甸城史文物館開展。展覽共分為《1920—50年代:歲月容顏》《2016,動遷中的人們》《復古照相館》三個單元,共展出150余幅照片,通過影像與城史文物連接過去與現在,讓參觀者在光影交織中重溫城市“舊時光”。
“1911年,黃斯文在南四道街開設‘永華照相館’,這是有記載的哈爾濱第一家中國人開設的照相館。”傅家甸城史文物館創辦者宋興文說,1910年代初至1950年代初的半個世紀中,老道外先后出現過近百家大中小照相館,分布在西至景陽街,東至十七道街,北至富錦街,南至桃花巷的核心區域內,老道外人可以很方便地拍攝照片,記錄人生。其中有名有姓的照相館有60余家,名店有恒大、于松濤、美華、三友、震美、日新、大章等。
本次特展,《1920—50年代:歲月容顏》單元中,共展出宋興文收藏的老道外人在照相館拍攝的超百張原版照片,其中有單人照、多人合影、結婚大合影等。“本次展覽宣傳海報上的兩個主題形象,分別來源于一、二兩個單元。”宋興文說,其中,第一單元“歲月容顏”的代表是一張老道外著名畫像師朱景陽與妻子于1920年代在青華照相館拍攝的合照,一身西裝、文質彬彬的朱景陽與身著旗袍、氣質溫婉的妻子可謂郎才女貌,與之展出的,還有一組其家的家庭相冊。
“展出最大的一幅照片來自于松濤照相館拍攝的人物照,其將照片與畫像技術相結合,為俄派攝影風格代表;另一幅來自恒大照相館的照片,是濃濃的中國風意境……”宋興文說,此次展出的近百張老照片,來自老道外歷史上近30家照相館,仔細觀賞,可以看到拍攝風格流派的差別,更可以感悟歲月的變遷。
在《2016,動遷中的人們》單元中,展出攝影師、紀錄片導演吳瓊用膠片拍攝記錄的2016年靖宇街、景陽街、地靈街、北十道街、南九道街,豐潤街合圍區域開始動遷期間,轄區居民與老屋的告別。50余張照片中,既有餐飲老店的記憶,也有居民們的生活故事。
在《復古照相館》,特邀青年攝影師修宇現場演示濕版攝影和拍攝膠片及數碼復古照片。據悉,4月12日(本周六),此單元活動將正式拉開帷幕。
此次展覽,還展出哈爾濱最早的“街拍”機器——“快相匣子”、1950年代至80年代照相館使用的照相機,以及照相館襯板、賬簿等物品。
一幅幅照片,展現著老道外人的精神風貌,也定格了一段段未曾褪色的歲月記憶。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記者:杜菲菲 文/攝/視頻
編輯:劉奕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