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王越欣 李慶
4月10日,在69周歲生日這天,作家司馬無極新書《一地流沙》在眉山正式發布。《一地流沙》為史詩性長篇小說《一河流沙》下部,反映了抗戰結束直到改革開放初期穆刀溝流域農民的生存狀況,揭示了人性的本質。
新作《一地流沙》
司馬無極,本名張志斌,亦曾用筆名幽蘭、寒柏等。生于河北寧晉,長大于河北無極,一生漂泊,曾從事多種職業,亦做過小報總編和《四川文學》(中旬刊)編輯,現居四川眉山。
從詩歌散文到小說
二十年完成農民史詩巨作
《一河流沙》為張志斌的第一本小說,此前他多是寫詩歌和散文,出版有散文集《狼巢之嗥》《只為讓來生閱讀今生》和詩集《幽蘭詩選》《司馬十四行詩》《司馬詞》《司馬無極詩詞集》及散文詩集《夜之歌》等。從詩人、散文家,到如今的小說作家,張志斌為何會選擇長篇小說作為表達方式?
張志斌作分享。
談及《一河流沙》的創作初衷,張志斌坦言,自己從小生活在河北農村,聽父輩們講的故事長大。“那些故事一直苦苦滯留在心頭,沉甸甸的,不寫出來,心有不甘。而散文、詩歌都不足以承載,于是我便開始寫小說。”表達方式從擅長的詩歌、散文轉變為小說,還是長篇小說,這個過程對張志斌來說無疑是艱難的:從2001年開始寫作到最后2023年正式出版,耗時二十余年!
對于這種情形,張志斌表示是那么自然卻又那么無奈。“對我而言,這是一個摸索入門的練筆過程,也是一個掌握小說語言和寫作技巧的熟練過程,更是為實現某種追求而嘔心瀝血苦苦錘煉的過程。”張志斌在《一地流沙》的后記中談到了小說創作過程,小說上部初稿半年寫出就放下了,然后隔上一兩年修改一番,十九年的時間里大概修改了十多稿。其間,2003、2008、2016,三次交與出版社,三次又都要回了,因為忽然想到有什么地方需要再作修改。
“我夫人說我是完美主義者,其實我是對自己不夠自信。”張志斌說,這期間至少調整了八九次,每放一段時間,就覺得還可以更好。“其中最大的調整,就是對小說的立意、思想的調整。因此刪減了大幅的故事情節,又重新來寫。”最終,經歷無數次打磨調整后,這本小說于2021年完成,在2023年正式出版,并在北京舉行了新書發布會。
用生命寫作
真實是作品的底色
《一河流沙》一經面世便廣受好評。小說將故事的背景置于八年抗戰時期的河北農村,描述了南北穆家人從世代仇怨到攜手抗敵的精彩故事,譜寫了一曲民眾自發抗戰的浩然長歌。書中大量使用河北地方方言,不加任何修飾,著力打造出逼真的敘事場景;小說描寫的一眾人物性格鮮明,有血有肉,特別是主人公“瘋子”臘八,其性格特點尤為獨特,寄托了作者對時代和人性深入的探索與思考。整部作品有史詩一般的縱深感,令人驚艷。
作家出版社總編輯張亞麗在《一河流沙》的新書發布會上也表示,小說在40多萬字的篇幅里,淋漓盡致地描寫了抗戰背景下的國恨家仇,它不拘小節,氣象壯烈,體現出了作家強大的寫作雄心,必然是作者多年積累醞釀,懷著對故土深深的熱愛,情感迸發而出的嘔心瀝血之作。
對于廣泛好評,張志斌表示,感謝大家的鼓勵,自己首次寫小說肯定有不足之處,但這一定是一部與眾不同且真實的作品。的確,真實,是張志斌是寫作時一直堅守的。“這部小說里絕大多數故事都是在我和我的父輩身邊發生的,我只不過是予以了藝術的還原而已。即使有些情節不那么真善美,我也都保留了下來,因為那都是真實的存在。”
《一河流沙》下部:《一地流沙》
這樣的立場也在下部《一地流沙》延續。第一部寫完后,張志斌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脈,從2021年開始,便開始了下一部的寫作。他日夜顛倒,僅用一年多的時間便完成了下部50多萬字的寫作。《一地流沙》中,很多故事都是張志斌親身經歷,包括自己家的房子被沒收,母親帶著他和妹妹住進牲口房,還有跳進垮塌的枯井救人,沙灘收集“金末”自制“太陽”………
但這本書寫完了之后,張志斌便大病了一場,查出了15項疾病,最嚴重的便是食道癌。幸運的是,從鬼門關走了一圈后,張志斌活了下來。
“我確實是將生命融入到了文學當中。”張志斌說,“時間和讀者是最好的鑒定師,好與不好由時間和讀者評判,但在寫這部小說這件事上,我是真誠的,對得起自己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