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大決戰之平津戰役》的開篇,當老蔣向前來南京匯報的傅作義拋出“東南軍政長官”橄欖枝后,對方充分發揮自己的語言藝術,回應給老蔣一個難以拒絕的正當合理理由:
“在我看來,固守平津是全策,退居江南是偏安吶……若平津有失,東北共軍長驅南下,徐蚌方面就將有共軍三個野戰軍了。”
影視作品中的蔣介石與傅作義
誠然,關于華北國軍南下加入徐蚌戰場的方案,老蔣此前也曾反復考慮過多次,但始終都沒能敲定最終決心。而傅作義言談舉止間雖不乏提防老蔣“排斥異己、趁火打劫”的險惡用心,卻也將事實和道理擺在明面,也說到了老蔣的心坎上。
那么,老蔣為何不橫下一條心提早將華北國軍盡數南撤,投入到徐蚌戰場或其他地區布防,難道僅僅因傅作義本人只言片語的反對聲音而作罷?當然不會,如果老蔣真的想調動,早在徐蚌會戰前一年的山東戰場上,國軍重點進攻頻頻失利之際便可東調增援,之所以按兵不動,既是不能調動,也不敢輕易調動。
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解放戰爭初期的華北國軍實際情況。1945年8月,日本剛剛宣布無條件投降消息,老蔣便在美軍支持下迫不及待的向華北輸送大量部隊,企圖以此為跳板,進一步搶占東北地區。
至1945年底,華北地區已經初步集聚由第11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統率的6個軍14個師10萬余人和第12戰區司令長官傅作義率領的3個軍12個師5.8萬余人,連同老蔣“空投”的中央軍嫡系部隊,華北地區國軍部隊約有27萬余人。
時任第11戰區司令長官的孫連仲
名義上二人雖隸屬于北平行營主任李宗仁調遣,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華北地盤分配的背后操縱者和話事人依然是老蔣本人。
解放戰爭的第一個年頭,傅作義雖抓住戰機,先后取得了大同集寧戰役和張家口之戰的勝利,但同一時期的孫連仲在冀南、閻錫山在晉北均遭到我軍的迎頭痛擊,就華北戰場整體而言,雙方可謂是各有勝負。
在這種情況下,老蔣想在華北地區占據戰略優勢并不現實,相反,我軍卻可以利用國軍中央軍和閻錫山、傅作義、孫連仲等地方派系指揮和協同上的矛盾逐步分割、消滅其有生力量。這一點,老蔣也是心知肚明的,否則重點進攻的戰場又怎會只集中在陜北和山東而忽略中間最重要的華北地區呢?
話雖如此,但在1947年3月國軍實施重點進攻行動前,老蔣鑒于華北戰場上乏善可陳的戰績,還是對兩大戰區進行改組,新組建由孫連仲主持的保定綏署和傅作義主持的張垣綏署,總兵力共計約30萬人左右。此外,主力部隊在機械化配備和戰斗力方面都處在中游向上水準,比之老蔣用于重點進攻的生力軍并不遜色多少。
張垣(張家口)大境門長城
說到這里,可能不少人會生出這樣一個疑問:既然華北部隊在距離和戰斗力上都具備明顯優勢,為何老蔣在重點進攻山東失利后,不迅速調華北部隊向東馳援呢?
首當其沖的,是國軍在兵力上的捉襟見肘。這一點,從老蔣一改半年前的“全面進攻”為“重點進攻”計劃便不難感受到。既然要對山東和陜北發起重點進攻,對其他地區勢必要采取重點防御,因此,這一時期的華北地區就成了名副其實的“守勢”狀態。用老蔣當年2月份北平行營軍事會議上的話講:
“確定重點守備平、津,并對平、津、保三角地區主動出擊,還確定以第3軍守石家莊,以保定綏署主力編成機動兵團,利用鐵路公路在平、津、保三角地區往來機動。”
至此,老蔣為華北地區的“戰略使命”定下了最終基調。這不由得讓人想起北京人藝的修宗迪老師在《建國大業》中出演傅作義時的那句臺詞:“進攻不敢言勝,防守萬無一失”,彼時的老蔣大概也是這樣一種類似心態。
我軍立足于“圍點打援”戰術,對華北地區頻繁展開軍事上的主動出擊。自1947年春開始,華北晉察冀野戰軍幾乎以同步于國軍重點進攻的速度向華北國軍發起新一輪攻勢。從正太戰役到青滄戰役再到保北戰役,晉察冀野戰軍累計消滅華北國軍部隊5萬余人,雖然沒能徹底動搖其根基,但顧此失彼、捉襟見肘已成既定事實。
解放戰爭時期的晉察冀野戰軍
最后,則是整個華北地區對國軍的戰略重要性舉足輕重。華北與東北緊密相連,是東北國軍的戰略中轉站和后方補給基地,一旦華北有失,將意味著東北大門封閉和“關門打狗”最后時刻的到來。
就這個意義而言,放棄華北也就等于放棄了東北,在國軍重點進攻“如火如荼”之際,老蔣不僅不會自斷后路,反而會想盡一切辦法穩固華北,尤其是緊臨東北的冀北和山海關一線,以隨時做好支援東北戰場的準備。因此,放棄華北而支援山東在這一時期是不可取的,也是老蔣萬萬不敢采取的行動。
及至1948年10月遼沈戰役勝利結束,東北全境獲得解放后,老蔣在“保華北”和“救徐蚌”問題上反復躊躇不定,綜合分析徐蚌戰場形勢和傅作義固守平津意見后,老蔣暫時打消調華北國軍南撤加入徐蚌戰場的想法。
而隨著淮海戰役迅速由局部決戰拓展到區域性決戰以及平津戰役的爆發,老蔣再想調傅作義南下已經沒有多少實際可操作性了。因此,無論他愿不愿意接受這個現實,華北都已是我軍的“囊中之物”了。
平津戰役示意圖
所謂的“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大抵如此吧。不過,從另一個角度思考,重點進攻時期數十萬建制完整、扼守要地的華北國軍尚無法做到安然擺脫我軍而撤出華北,此時已成孤軍的傅作義部隊又怎能輕易沖破阻力南下參戰?
更為關鍵的是,老蔣動搖不定的態度與傅作義的貌合神離又始終不在一個節拍上,50萬國軍想要正常撤出華北,難度可想而知。
兜兜轉轉,老蔣損兵折將、一敗涂地,傅作義重回談判桌前,促成古都和平解放,一切看似波折,卻都早已在預料之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